$Inner_BannerTop$
你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龙凤文化
论坛介绍

神话与龙凤及其民族精神 

闫德亮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一、释龙凤 

        龙在中国是人人皆知的神物。对龙的解释, 《说文》日:“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 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宋人罗泌的 《尔雅翼·释龙》中言:“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 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 是由现实中的多种动物如蛇、鳄、鱼、马、牛和某些 天象如雷电、云雾、虹霓人为糅合虚构的神物。 

       上古时代在龙诞生的同时也诞生了凤。对凤 的解释,《说文》日:“凤之象也,鸿前麟后,鹳颡鸳 思,龙文而龟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尔雅·释 鸟》中言:“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 六尺许。”在《山海经·南山经》中载:“丹穴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五文,名日凤皇。”《山 海经·大荒西经》另载:“有五采鸟三名:一日凤 鸟,一日凰鸟,一日鸾鸟。”同龙一样,凤也是一个 虚构的神物,是一个集鸡、鹰、燕、乌、孔雀、驼鸟等 多种动物以及太阳、风等某些自然天象人为糅合 的神物。这些被取材的动物和天象。 

       龙凤是由多种动物和天象糅合而成的,这些 被取材的动物与天象都可以看作是龙凤的一种形象,也可以看作是龙凤的化身。千百年来,在中华 民族眼里,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 象征,中华民族都以龙的传人自居且自豪。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与凤是胞亲。《帝王世 纪》言“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三皇纪》言“女娲 伏羲之妹,风姓,人首蛇身”。而在古代文字中, “风”和“凤”是同一个字,因此“风夷”也可视作“凤 夷”,即是崇拜凤凰之夷,那么,作为龙族的伏羲女 娲无疑也是凤族。伏羲女娲氏,风姓,蛇身,乃为 蛇、鸟两部族联盟的首领,也即是龙、凤双胞的祖 先,由是说,中华民族也可以说是凤的后代。 

       二、神话与龙凤 

       神话与龙凤在早期文化中有着很紧密的关 系,在开天、刨世、始祖、英雄等神话中,作为神话形 象或神话形象一部分的龙凤都参与其中,甚至成 为牺牲者。与龙凤作为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内涵 之一相同,关于盘古、伏羲、女娲氏等创世神的神 话也与龙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表现为先祖神话中龙凤与上古神人的 合一。如作为创世神的盘古,徐整的《五运历年 纪》中就有“盘古之君,龙头蛇身”的记载,而在河南泌阳、桐柏一带流传着“龙生盘古”的传说,也暗示 盘古似龙的外形特征。作为始祖神的女娲,则是 “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郭璞注《山海经·大 荒西经》)。而作为女娲的哥哥(一说丈夫)的伏羲, 更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列子·黄帝篇》)。同 时,伏羲和女娲同为“风”姓,因此,似乎也与凤关 系密切。此外,与太阳化身的炎帝和作为“人首蛇 身,尾交首上,黄龙体”的黄帝,更是为我们提供了 一个言说千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精神实 体!而统一了中原的黄帝,更治理出一个的清平 盛世,以至于“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 驾”(《淮南子·览冥训》),这里也给我们透露出了 黄帝与凤的关系。黄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 的时期,“龙”已成为民族融合的象征,而龙的精神 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并且为后世发扬光大。 至于后来的少昊青阳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 载少昊“以鸟名官”实际上是以鸟名族,二十四种 鸟代表了二十四种小氏族,它们联合起来就是一 个大部落,也是一个崇凤的部落。这样看来,如果 说龙是炎黄族团和苗夷族团的图腾和标志的话, 凤就是东夷族团的图腾和标志。而关于颛顼高阳 氏“有氏人之国,……有鱼偏枯,名日鱼妇。颛顼 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 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山海经·大荒西经》) 的传说,更是体现了古代神话中,龙、蛇、鱼外形的 相互转化!从帝喾、尧、舜、帝俊、夏到禹,这些传说 中神人合一的始祖的后裔建立了一个龙裔的朝 代、一个祟龙的国家在东方建立了,传说也步入了 历史与信史的时代。但作为一个民族对龙与凤的 崇拜却还在继续。表现较为明显且与神话关系日 近且密切的是商周秦三代,他们对龙风的崇拜表 现出了浓重的神话色彩。 

       其次,表现为神话先祖。在夏商以后的各朝 代统治者都竭力神话各自的先祖,或者崇尚凤,或 者崇尚龙。如崇凤的东夷族团后裔,就有“天命玄 鸟,降而生商”(《诗经》)的说法,在《史记》中也有 “殷契母日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而吞之, 因孕生契。”如崇龙的周,及后来的历朝历代帝王 及后妃,都会有意识地强化自身与龙凤(即神)的 合一。 

       应该说,龙凤的起源与神话的产生可以说是 同步的,在众多的神话中都有龙凤的影子,龙凤或 是鲜明的神话形象,或为神话形象的一部分,或与 神话形象有着血缘与祖源关系。神话形象因具有 龙凤特征,或神话故事因含有龙凤形象而使神话 更有神话特征,更具神话色彩,更显神话魅力。神 话与龙凤都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反映,这种认 识与反映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也形成 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心理特征,滋养着民族的成长。 

       三、龙凤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神话是初民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龙凤是人们 对多种兽禽和某些游走动物及自然现象多种糅合 而产生的一种神物,本质上也是人们对己身之外 的自然力量的神化,是人们的一种情感寄托和心 理崇拜。这种神话与龙凤心理既体现出了当时人 们的思维方式,又集中代表当时的集体意识。这 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其实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表现 与反映,也就是说龙凤这种本来不存在的动物是 由图腾崇拜产生的,并最终成为文化的“真实”,活 在民族的记忆里。 

       上古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人 类不仅要防备自身的相互残杀,还要防备禽兽的 袭击,更要防备大自然的灾难。由于生存条件的 限制,人类依靠大自然得以生存,对大自然充满感 恩情怀。人类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都有 生命,而且都是由神灵主宰,为此把这些自然的万 物神化为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水神、火神、 太阳神、动植物神等,并把他们视为自己的亲祖, 在敬畏中加以崇拜,这样不仅产生了神话,也产生 了本氏族群体的标志——图腾。原始人类把图腾 作为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对图腾顶礼膜拜。由 此可知,神话一产生就渗透、包含、体现着对图腾 的崇拜。古代神话中的龙凤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图 腾意义的符号,众多蛇身人面或龙身人面的神,抑 或鸟面人身或人面鸟身的神就是各个具体的图腾 形象。可以说龙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显著的图腾物。 

       龙图腾是以蛇为基础的,凤崇拜是以鸟崇拜 为基础的。神话中许多部落是以鸟龙为图腾的。对鸟和龙的崇拜,首先表现在书中记载了很多外 表“鸟龙、龙人、鸟人”混合神象,在《山海经》,《南山 经》的鹊山系列山脉中、《中次十二经》山中诸神, 其神皆“鸟身而龙首”;《南次二经》山中诸神是“龙 身而鸟首”;《南次三经》之天虞之山至南禺之山诸 神皆“龙身人面”;《中次二经》山中诸神皆“人面而 鸟身”;《中次八经》山中诸神皆“鸟身而人面”;《山 海经》中提到的北海海神禺强、东海海神禺虢、西 海海神弁兹、东方大神句芒、天柱山山神九凤等诸 神都是“人面鸟身”。其次,表现为相信人死后会 变成某种鸟或龙的形象:如炎帝的少女溺亡后变 为精卫、钟山神的儿子鼓被杀后变成了黢、钦鸥被 杀变为大鹗,以此获得新生,鲧死后人渊为黄龙 等。再次,表现为以鸟或龙为名为官的。少吴的 “以鸟名官”的有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 伯赵氏、祝鸠氏等二十四种。伏羲氏太嗥氏以龙 纪,故为龙师而龙名的官有“春官为青龙氏,夏官 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 黄龙氏。”伏羲之臣有飞龙氏、潜龙氏、降龙氏、升 龙氏、水龙氏、火龙氏。伏羲支部有赤龙、黑龙、青 龙、白龙、黄龙、勾龙、应龙、御龙、豢龙、河龙、烛龙、 虬龙、交龙、蟠龙之分。另外,凤凰在《山海经》中被 称为“鸾鸟“五采鸟”,它们为天帝歌舞和为天帝 管理服饰。

       每个氏族选择什么作为图腾则根据具体情况 而定。例如炎帝起初以羊为图腾,大概可能是因 为羊在动物中显得温驯,容易驯服。炎帝姓姜,而 姜从羊从女,象征女性管理羊群。后来,人们有了 向大自然挑战的勇气,于是又以健壮、庞大、外貌 凶猛的牛为图腾崇拜。据说炎帝死后幻化成龙, 于是炎帝族又从牛图腾变成了龙图腾。 

       龙与凤,是众多的部落氏族融合后的共同的 图腾。龙和凤作为图腾,不是自然崇拜的产物,而 是想象中的民族祖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始祖 神,伏羲、女娲、盘古、炎帝、黄帝等都是以龙作为 氏族图腾,都是龙的形象;虞幕、帝喾、舜、商祖先 契都是以凤作为图腾,都是凤的形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与凤还有一个象征上 的变化,即随着龙凤文化的不断丰富升华,龙就用 来象征帝王君主,凤则用以象征皇后嫔妃。又后来,人们用龙比拟雄性,用凤表示雌性。龙凤呈样 就是用图案来表示两性的结合。这实际上也显示 了崇拜龙的氏族与崇拜凤有氏族这两个通婚氏族 在图腾名称上的痕迹。 

       龙凤形象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变化:商 周时期,凤鸟是猛禽的形象;战国时期,形象变得 活泼秀丽,轻巧浪漫,回环舒展;汉代龙风形象则 表现出更为浓烈的喜庆氛围;南北朝时期,龙凤形 象变得修长洒脱,气韵生动;唐宋年间,龙凤形象 趋向荣华富贵、富丽堂皇、工整严谨;明清进期,龙 风形象繁缛细腻,精益求精,美不胜收,但活力却明显消退了。 

       四、神话与龙凤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神话是先民向自然神、祖先神和图腾神表达 情感的一种桥梁、一种文化载体。龙与风是先民 对己身之外的自然力量的神化。从神话诞生到现 在,中华民族对龙凤的崇拜与信仰是伴随着自身 的诞生成长壮大而不间断进行的。龙凤身上体现 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龙凤文化底蕴与中华民 族的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

       1.自强不息,奉献牺牲 

       神话让我们了解了始祖,龙凤使我们知道了 祖源,神话精神与龙凤底蕴产生了我们民族的相 同的文化心理,铸成了民族相同的精神品格,这首 先表现为自强不息与奉献牺牲。 

       龙具有喜水、善飞,通天、多变等神性,而凤的 神性是向阳、喜火、达天、献身等,这些神性就造就 了龙凤追求光明,不安于现状,超越自身,争取更 高更远的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在神 话传说中,由于龙的这些神性,大神们便把龙作为 自己的乘御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如夏开后乘 两龙,东方句芒乘两龙,西方孀收乘两龙,南方祝 融乘两龙,北方禺强乘两龙,黄帝乘六蛟龙等。而 鸟也是作为大神的御用工具的,如给西王母取食 的三青鸟,“使四鸟”的众多仙国,为兆瑞而祥于庭 的凤皇等。更有很多龙相龙性的神:盘古成龙相, 伏羲为龙种,女娲具龙性,炎帝秉龙兆,黄帝黄龙 体,颛顼乘龙游,唐尧应赤龙,虞舜得龙图,夏禹是 虬龙,这便构成了普天下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的“人文根据”。 而与有凤相关的神也很多,风姓的伏羲女娲氏,东 夷首领少吴,太阳帝炎帝,风种舜帝,玄鸟后裔商 等,还有“凤凰衔书至帝前、凤凰集于苑林、凤凰翔 于紫庭,凤凰几次见”的记载屡见于书。中华民族 在继承龙凤的神性时,也继承了龙凤的精髓,形成 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造就出了使命感、报国心, 形成了一批人间龙凤,如唐尧、虞舜,大禹,刘邦、 司马迁、李白、孙中山等,他们自强不息的创业精 神,忍辱负重的牺牲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是 我们民放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发扬光大。 

       2.和顺柔美,团结共进 

      作为神物,龙凤是多种动物和多种天象的糅 合,这反映了人们与自然万物“和”的心理,同时也 形成了民族的和谐观,这是中华民族尚和精神的 一种体现。 

      华夏民族的形成就很能说明“和”这个民族精 神品格。在上古时候,中国民族的集团主要有三 个,一个是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二是 以太昊、少吴、蚩尤为代表的东夷集团,三是以伏 羲与女娲为代表的苗蛮集团。华夏民族的形成过 程也就是三大集团的融合过程,也是龙与风的融 合过程。华夏集团的炎帝神农氏没落时期,黄帝 轩辕氏经过阪泉之战打败炎帝,兼并、融合、统一 了中原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实现 了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后“蚩尤作兵伐黄帝” (《淮南子·冥览训》),黄帝又与东夷蚩尤战于涿 鹿,擒杀了蚩尤。这样就组成了以华夏和东夷集 团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集团,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实 现。随着时间的流逝,黄帝及其后裔的华夏集团 与其部落也不断融合。后来有虞氏舜与陶唐氏帝 尧的两个女儿的通婚,意味着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进一步融合。舜帝后来征服了三苗,这意味 着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基本形 成[6]。舜帝实现了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也实现 了龙凤的大融合。 

      龙和凤是华夏民族形成过的参与者与见证 者。如“黄帝治天下…青龙进驾”(《淮南子·冥览 训》),“昔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蛟 龙”(《论衡·纪妖》),黄帝成了大容合部落的首领, 黄帝“黄龙体”(《史记·天官书》),可见龙参与伴随 见证了华夏民族的融合。而凤对民族的融合也起 到顺应潮流的作用,崇凤的东夷集团首先同华夏 集团合二为一,成为华夏民族的主体。而有虞氏 舜与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的通婚,而后舜帝征 服三苗,都是龙凤和合表现为民族融合的具体体 现。而这种民族的和合(融合)精神在以后的华夏 历史上多次出现,使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和谐和 美,与时俱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 德载物”,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龙凤文化最好的概 括。龙凤文化是阳刚与阴柔的完美结合,是奋进 与和谐的有机统一。龙凤文化高度概括了中华民 族的形成、融合、发展的历史,对塑造、陶冶民族性 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本身浓缩和寄寓了中华 民族自强奉献、和谐共进的伟大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所主持的2007年度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神话的 文化观照))(2007BWX001)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F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5. 

更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