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_BannerTop$
你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龙凤文化
论坛介绍

龙凤图腾的发展演变

李 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 院 ,哈尔滨 150025)

、 图腾崇拜

宗教的最早形式之一 ,以图腾观念为标志。许多氏族社会的原始人相信 ,各 氏族分别源出于各种特定 的物类 ;大多数为动物 ,其次为植物 ,少数也有其他物种。对于本氏族的图腾物种 ,常加以特殊爱护。所谓 “图腾崇拜”,只是氏族社会在对 自然力或 自然神进行崇拜中常与图腾观念相连 ;处理图腾物种 ,有时也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过去人们曾认为,图腾物种皆禁食、禁触 ;现已查明,这一现象仅流行于一部分氏族的一部分时期内。有些 氏族只在一定期 内禁食图腾物种身体的某些部分 ;另一些氏族甚至认为 ,在一定情况下,食用图腾物种正是必须之举 ,这样做 ,便可将本氏族所源出物种的优 良性能继承传承于氏族成员的身体内;为这种 目的而食用 图腾物种时,有 时也举行一定 的宗教仪式 ,但并非图腾崇拜 ,而是与祖先物种 一同行此礼仪。具有这类观念的氏族有时也不食图腾物种 ,但非出 自神 秘 观念 ,却 出 自爱怜 骨 肉之情 而 不忍食之。
二 、凤 的神性
从 《山海经》《说文解字》 等记载中可知 ,古人迷信风鸟具有 如下 的神性 :其一 ,凤是百鸟之王,俗称 “百鸟朝凤 ”,是百 鸟的统率者 ;其二,风鸟的出现会给人问带来吉祥 ,所谓雷霆不作 ,风调雨顺 ,河不泛滥,五谷 自生,天下安宁;其三,凤鸟是人类美德的象征 ,只亲近有德政的君子之国和有德行的至德之人 ,凤鸟亲近的程度是衡量德政和个人德行的尺度,所谓德粗则远 ,德精则近 ;其四,凤鸟具有善歌善舞的灵性和高贵的生活习惯 ,“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等等。总之,凤鸟是能给人类带来吉祥 、幸福的善神 。由于人们迷信它是善神 ,所 以在塑造这一神鸟的过程中,人们把现实鸟类美好的地方都集中在这一神鸟的身上 ,如燕颔鸡啄,五色备举 ,等等。人们塑造善神的形象,要给人以和善 ,美好的亲近感 ,这是造神的一般规律。


三 、龙凤呈祥 习俗 的形成
龙是一些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以及一些 自然天的模糊集合 ,凤是一些美鸟羽虫的模糊集合 ,二者同为神物 ,可以对应而互补 :一个变化飞腾 ,一个美善祥瑞 ,一旦携起手来 ,便 “龙飞风舞”, “龙凤呈祥” 了。龙和风最早 的对应和结合 ,大概要数孔子和老子互相吹捧的那两段文字。据说 ,孔子见了老子回来 ,三天不讲话 ,弟子问他给老子规谏了些 什么 ,孑L子感 叹说 :我竟 然见 到 了龙 !龙 ,“合而成体 ,散而成章 ,乘云气而养乎 阴阳”,我又怎么去规谏老子呢 ! (见 《庄子 ·天运篇 》)这是孑L子将老子 比作 “龙 ”的典故。老子将孑L子 比作 “凤” 的典故见于 《艺文类聚》九十和 《太平御览》九一五引的一段 《庄子》佚文 :“老子见孑L子从弟子五人”,便 问道 : “前为谁?” 回答 说 :“子路 ,勇且力。其次 ,子贡为智 。曾子为孝 ,颜回为仁 ,子张为武。”老子听后感叹道: “吾 闻南方有鸟,其名为风……风鸟之文 ,戴圣婴仁 ,右智左贤……” 孔子称 老子 为龙 ,老子 比孑L子为 凤 ,“龙凤是天生一对 ,孔老也是 天生一对。”如何解释这种 “天生巧对” 的现象呢? 闻一多先生考证说:“凤是殷人的象征 ,孑L子是殷人 的后裔。呼孔子为凤 ,无异称他为殷人 ;龙是夏人的,也是楚人的象征 ,说老子是龙 ,等于说他是楚人 ,或夏人的本家。”

秦汉 以后 ,由于封建帝王 自称 “真龙天子”,龙有了象征皇帝权威的神性 ,作为它的对应物 ,凤也就有了象征帝后嫔妃的神性。有趣的是 ,凤凰本是有雌雄之分的,雄为凤 ,雌为凰,不料和龙对应以后,竟然丧失了 “雄”性,成为 “美雌”的代名词了。全国各地的皇宫御苑 、庙观宫寺 ,凡是有龙的地方 ,都几乎有凤。龙凤形象在我国的金属工艺、刺绣织锦 、雕琢书画、漆器陶瓷 、家具摆设 、文房四宝等工艺品上 ,可以说是司空见惯 ,比比皆是 。以龙凤 为纹样 的手工艺 品,从古 到今 ,层 出不穷。
四、龙凤 图腾 的演变
龙凤是炎黄子孙始祖的图腾。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龙凤形象 ,已是数千年来逐步演化的结 晶,它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形成 、融合的历史。龙凤躯体上的一头 、一 目、一鳞、一羽 ,无不呈现出当年众多部族或部族联盟各 自原先所崇尚图腾的标志 ,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血肉联系的整体性和凝聚力。


不同历史 时期的宫廷龙凤和民间龙风艺术风格 ,既有共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点。宫廷龙凤庄严威武 ,华贵典雅,充满超人的神秘力量,具有威慑感 ;民间龙凤朴实无华,简练稚拙 ,清新 刚健 ,充满生活气息 ,给人以亲切感。商周时宫廷龙凤造型严格地与青铜器等器形相适应 ,多取侧面对称排列或均衡处理 并在龙头、龙尾 、凤冠 、凤尾上曲尽变化 。以求破格 ,而得生气。至战国、秦汉 ,龙凤从神奇迷离的气氛中走向现实世界 ,渐 由几何形转向写实,活泼秀丽 ,回环舒展。例如河北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及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器物与帛画上的龙凤形象 ,都具有这种特征。至南北朝 ,龙凤与神佛融为一体 ,龙凤造型修长洒脱 ,疾驶驰逐 ,飞翔扶摇 ,气韵生动,唐龙凤雍容丰满 ,雄健为武。宋代龙凤与院体画相似 ,工丽严谨。明清龙风集前代大成。明龙多作鬃毛倒竖 (宋代已有) 的合 口龙:凤作细长的 “丹凤眼”,云纹冠 ,蔓藤式头颈,锯齿状眼翎长尾羽。或作卷草形。清龙脸长象鼻 ,口开启 ,毛发披散 ,鳞甲细密整齐。
民间龙凤造型 ,史前期绝大部分是施于彩陶、玉雕石雕 上,写实变性并重 ,天真 活泼,无 拘无束。三代 民间龙凤造型简洁,多取剪影式,形式感很强。至秦汉 、龙风或写真或与云纹,蔓藤勾连交错,飞扬 回环 。见于刺绣、漆器 、铜镜 、画像砖等上的龙凤 ,多具此种特点 ,为解析 型,充 满想象力。唐宋时龙凤在民间象征爱情、夫妇和美,即所谓 “龙风呈祥”。风象征女性 的美貌温柔 ,龙象征男性的坚 强刚毅 。凤衔枝 象征筑巢育雏,双风对飞,数风追逐 ,或风 穿花,所谓 “凤求凰” 皆象征爱情或喜庆 。唐凤 自歌 自舞。宋风意笔寥寥。明清的民间剪纸、蓝印花布、刺绣桃花 、石木雕刻、金器银饰等 ,其上龙凤美不胜收。凤大体作雄鸡头 、冠、雉身 ,鹤颈、足、尾羽,鸳鸯羽翼 ,孔雀尾屏眼翎 ,问以茂盛的牡丹朝阳,象征美好幸福的生活。龙则变形为卷草拐子龙或龙穿牡丹 ,龙披火焰 ,龙戏珠 ,龙戏水 ,龙翻江倒海等象征造福佑民。

总之 ,宫廷龙凤艺术强调神格 ,民间的龙凤艺术强调人格 。由于中国古代的龙凤艺术几乎都是劳动人 民创造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 中直接感受到人民的审美观念 ,以及 由此而扩大 、积淀形式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气质。今天 ,龙凤艺术正在被注人新时代的观念 和审美情趣。大体上是取宫廷之严谨 、庄严 、雄 伟 ,取 民问之吉祥、纯朴、活泼、生动的生活气息,以二者众多的形式构成法 ,融之现代的凝练、单纯 、直感 ,追求总体效果 、疏密、空间、穿插等。

五 、龙 凤配
尤其应该提到的 “龙凤纹”,当可引出一段精
彩神奇的文化典故来 ,这就是有关 “龙凤配” 的问题。简单地说 ,它是古代拜龙的部落与拜凤的部族历史性的联姻 ,这联姻的历史形成了文化上的大融合。时代久远 ,岁月如流,两族联姻的史迹早已湮灭 ,但民间仍然把当时联姻仪式 中保留下的图画及祝辞珍存下来 ,遂 使 “龙凤配 ”这古老的观念标志 ,永远活在中华 民族的文化习俗之中。



参考文献 :
[1] 袁 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2] 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 庞 进.龙的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4]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5] 丘桓兴.中国民俗采英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6] 徐华龙.中国民间风俗传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7]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3.
[8] 王大有.龙风文化源流[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
[9] 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更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