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节日祛灾去病风俗与道教文化
刘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
魏晋南北朝节日中祛除灾害的风俗与早期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则与民间的祛灾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我们从道教的早期发展阶段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看到这一状况。
一,去除疾病的节日风俗与道教文化
在各类灾害中,疾病是最受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民间节日中有许多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风俗。由于早期道教在治病、养生方面对民间有着深刻的影响,自然也就融人在节日风俗当中。
首先是预防疾病。关于去除五脏邪气的节日风俗,如《阳羡风土记》讲:“元El造五辛盘,月正元日五薰炼形”①,“五薰,五辛也,以发五脏之气”。五辛指五种辛辣的蔬菜,“一者韭,二者大蒜,三者小蒜,四者葱,五者薤”o,其辛辣的性质有助于发散五脏的寒气、邪气。至于魏晋民间传说得道之人姜叔茂种五辛菜,则使得五辛菜与仙人有了关联。传说中姜叔茂在句曲山一带种五辛菜囝,卖之以换丹砂服用,后得仙“在蓬莱为左卿”,又早期道教神谱《真灵位业图》中有张叔茂(张或为姜之误)在第四中位太清的左位固,姜叔茂当是早期道教中影响较大的仙人。
关于提高人体预防疾病能力的节日风俗,如元日服用药物“敷于散”,而这种药物出自著名道教人物葛洪,“葛洪《炼化》篇,敷于散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末,元日井华水服之,抑阴助阳,却邪辟疫”。葛洪不仅是著名的炼丹家,在药物学方面也很有成就。
二、辟兵祛灾的节日风俗与道教文化
再者,十二月八日腊日通过“沐浴转除罪障”四的风俗与道教文化也有一定关系。沐浴是道教科仪的内容之一,其中吸收了民间腊日沐浴除殃的风俗,如《洞玄灵宝道学科仪》讲“以一年将终十二月八日,多煮时有处有之香,作汤温调得所,师先以一符置香汤中,量室大小,听男女各于室中沐浴也”姻。在沐浴时还有密咒,如“玄水澡秽,辟除不祥”,这里在腊日沐浴的风俗中融人了道符、咒语。道教以为沐浴不仅可使人消除灾祸,而且是一种长生术,“令人光泽、不病不老,月蚀宜救、活人除殃”回。
早期道教的沐浴除秽科仪已与岁时令相结合。道教沐浴科仪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除秽、解秽,道经讲人会遇到五秽:“若道士、若女冠有五秽不可顿免,一者自投秽,二者偶见秽,三者自求秽,四者势位秽,五者交居秽”四。多是指修道之人生活中遇到污秽的东西或者居住在混杂的环境中造成了身心的污染,通过沐浴进行除秽。沐浴还可以祛除疾病,《真诰》讲:“既以除歹亳,又辟湿痹、疮痒之疾,且竹芦青而内,白桃即却邪而折秽,故用此二物以消形中之滓浊”。道教还以为沐浴可以炼化形、燕、神,《三元品戒经》讲:“夫为学者经三元上吉之日,香汤自炼,沐浴五神,则纂澄形正,神爽结真”。也就是说,沐浴科仪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得道升仙的宗教理想,所谓“身受开度,升入帝庭”9。民间腊日沐浴主要是为了转除罪障、祛灾去病,道教除了吸收民间的这一风俗观念还把沐浴科仪作为得道升仙的一种方法。
此外,人们在节日中消除灾祸的文化心态还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其中也有道教文化背景。如《神仙传》讲,正旦大会栾巴用法术救成都市上火。栾巴是蜀郡成都人,“少而好道,不修俗事”,民间多有他祛灾驱鬼的传说。其中漱酒救火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较广。又庾信《正旦蒙赉酒》中也讲“成都已救火,蜀使何时归”。,反映出栾巴元日救火的故事在节日文化中影响较大。
点头部厌制疾病的风俗与民间巫术、道术也有密切关系,道经《真诰》讲,道士“以真朱笔点左目眦下,以雄黄笔点右鼻下”回,用以“检制魂魄,消灭尸鬼”,以为朱红色有驱邪治鬼的作用。
疫病在古代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民间在冬至日有禳除瘟疫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讲:“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嘟。禳疫的风俗观念与民间信仰有关,在民间鬼神信仰中以疫为鬼,如传说“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o,就是这一情况的反映。道教对这一民间信仰多有吸收和发挥,如道经《太上洞渊神咒经》说:“天遣疫鬼行七十二种病,病杀恶人,世间浩浩,鬼兵流毒”@,《女青鬼律》讲:“逆煞之鬼流布人间,诳作百病”凹,将众多疫病说成是疫鬼造成的。再者《女青鬼律》还将—年十二个月以及地支对应的十二日均配以瘟鬼名号町,这些是对民间节日、节令疫鬼文化的广泛吸收。
民间禳除瘟疫的风俗活动也与道教文化有一定关系。禳除瘟疫的节日有正旦、五月五El、冬至日、腊日。还是以冬至日禳除瘟疫为例,《荆楚岁时记》讲,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又魏晋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锄。所讲赤豆粥、红线与上文提到的朱墨、朱笔似乎都在强调红色的辟邪作用。其中用红线量日影以禳疫,还体现了时日与所谓疫鬼的对应关系。道经也讲“温鬼各直其日,从十二时支干上来,疾病人”口。那么,从民俗活动的角度来看,是用红线禳除特定时日的疫鬼。其它如葛洪讲:“正月旦吞鸡子、赤豆七枚辟瘟气”母,“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啷,这种正旦禳除瘟疫的道术有一个特点是强调数字七,是以食物与术数相结合的一种节日风俗活动。再如,《齐民要术》讲:五月五日“合生痢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蜍及东行蝼蛄。”田上文已讲,五月五日端午节古人有采药治病的风俗,这里列出了多种药物名称,突出的是端午节这一特定的时日。以上节日禳除瘟疫的风俗活动中,人们使用了食物、药物、生活用品、自然物,这些本来都是普通物品。之所以传说有辟瘟疫的功效,多是将其作为一种方术来使用,其中涉及到颜色、数字、时日、疫鬼等内容,这其中多有道教文化或方术的影响。
早期道教禳除瘟疫的法术有的吸收了岁时节令文化。关于驱除疫鬼的符咒,如《三皇内文遗秘》所载“敕瘟咒”:“四时八节因旺而生神,不内养外作邪精五毒之气,人人身形,或寒、或热五体不宁九丑之鬼,知汝姓名急须速去,不得久停,急急如律令”①!。咒语说明道教对驱除疫鬼的关注,其中敕令包括了“四时八节”而生的疫鬼,则是对民间节令文化的吸收。道教文化中用以祛除疾病、灾祸的法印也吸收了民间的岁时节令文化,《三皇内文遗秘》记载有“太清黄神越章印”圆(图1),“用雷震枣木心,于五月五日或春甲子日或夏丙午日刻之”,该印“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二分”,以为佩持宝印,可以“内无疾病,外断诸袄,救护天人,除精却恶,所求自然”,还有“越章咒”、“印章咒”、“杀鬼咒”、“救瘟咒”。“太清黄神越章印”的制作时间与民间端午节是同一天,明显是吸收了民间祛除疾病的节日风俗观念。
民间节日风俗中还以一定的仪式来驱除疫病,如腊日逐疫的风俗活动,《荆楚岁时记》讲:“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其中金刚力士是民间信仰中形象威武的神灵。“按《河图玉版》云:天立四极,有金刚力士,兵长三十丈,此则其义”田。力士逐疫的风俗是一种巫术活动,从道经中也可看出对这种民间逐疫风俗的吸收,《太上洞渊神咒经》讲,太上道君“遣天丁力士令逐此鬼”,“若有一鬼不去者,十方力士即来收之矣~。关于道士驱逐疫鬼,讲到‘‘(道士)勤为众生遣一切疫鬼矣”蜉,“吾遣十方大驱将军三十九亿人勖道士驱逐之耳”o。在早期道经中既有巫术中的力士驱除疫鬼,又有道士驱除疫鬼的内容,反映出道教文化对巫术的吸收和对民间驱除疫鬼风俗的关注。
早期道教文化在以五色缯或五色织品辟兵祛灾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经》具体讲五色缯有白缯、黑缯、青缯、赤缯、黄缯,在上面还分别写有五方帝君的“符命”田,以为可以辟兵禳灾,其中赤缯上写有“其年金石自消,兵灾荡民,中元出此文,固天气禳此灾”。道士还将真文写在五色缯上,“东方青帝符灵宝九暴天文”以朱书青缯三寸;“南方赤帝符灵宝三燕天文”黄书三寸绛缯;“中央黄帝符灵宝一暴天文”白书黄缯三寸;“西方白帝符灵宝七蒸天文”墨书白缯七寸;“北方黑帝符灵宝五燕天文”青书黑缯五寸回,以为佩身可以消灾免祸。五色缯上的“符命”和“天文”都反映出是以五色象征的五方帝君来镇厌灾祸,是一种五方帝君信仰。从辟兵祛灾的方式来看,道教文化中使用五色纹缯是一种镇厌灾害的法术。
三、避劫消祸的节日风俗与道教文化
驱邪风俗相对集中的时间是在新年旧岁交替之际,比较盛行的是元日治鬼风俗。《荆楚岁时记》讲:元日“服桃汤”,“桃者五行之精,厌服邪气,制百鬼”啦。元日治鬼的风俗在道教文化中也有反映,《女青鬼律》讲:“书六十日鬼名著乌囊贮之,常以正月一日日中时以身诣师家受之,系著左右臂,以此行来鬼不敢干”四。所谓治“百鬼”、“六十日鬼”都表现出新年之初厌服众邪、辞旧迎新的心态,实质是古人消除疾病、灾祸的心理需求在鬼神信仰上的反映。关于桃汤驱邪,《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也有记载,“初觉似瘟病,便作桃汤服此符,令汗出”蜘,在服桃汤的同时还要用道符,以为对预防、治疗疫病有功效。
早期道教还广泛吸收了民间岁时节令文化中的驱邪风俗,并进行了发挥。早期道经已将甲子六十日以及十二个月份均配以鬼神名号,如“甲子日鬼名元光,乙丑日鬼名邴彰……”,“正月温鬼名惟,二月温鬼名肿……”o关于在特定时日中驱邪,早期道教文化中有多种方式,有的是知鬼神名号将其降伏,“随日忆知其名,鬼不敢近人”田;有的是画符役鬼,如八节日分别以“青蒸班符”、“赤霖班符”、“白霖班符”、“玄暴班符”@役使鬼神;有的是请天神、鬼官治鬼,如《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讲五帝杀鬼都伯吏分别于甲乙日(图3)、丙丁日、戊己日、庚辛日、壬癸日,为学道成仙者杀鬼,防止被鬼邪干试。
节日驱邪风俗反映的以居住生活为背景的民间鬼神信仰和治鬼文化,也被道教吸收和发挥。如元日门前驱鬼。“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用桃板驱邪是道教治鬼的一种法术,道经讲“厌用桃刺长尺二,朱书又悬门户上”o,并作道符以制百鬼。也就是说民间以桃板驱邪的节日风俗是道教镇厌术的一种生活化的应用。
再如十二月暮日镇宅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讲“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首先,镇厌活动反映出民间信仰以为宅舍中有鬼邪。在道教文化中有许多宅舍鬼邪的说法,当是对这一民间信仰的吸收和发挥,如:
“天正鬼名迭卧,地正鬼柃木,右二鬼是宅中死煞守鬼,常住人堂屋梁上,夜主伤害人、鸡、犬六畜……已巴艮、赦姑、殷咎,右三鬼是人屋中四壁角中鬼”。
所述宅舍鬼邪与人的安危、房屋安全、以及财物财产都有联系,反映出以居住生活为背景的鬼神信仰。关于以石镇厌的法术,道经《洞真三九素语玉精真诀》讲在五色石上书“九天玉文”以镇五方圆,以此制万魔。相比较而言,道教的镇厌术还要用到符文、真文,方法更为复杂。
再如正月一日庭前辟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按《神异经》山臊是深山中的鬼邪,会使人得病,“犯人则病”。关于山鬼,道经讲有“山精之鬼长一尺名濯肉”、“大山之鬼名弓强”、“小山之鬼名和邴”,且名号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