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_BannerTop$
你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龙凤文化
论坛介绍

“象征" 在中国 设计史中的影响——以龙凤为例

聂辉

        在视觉艺术领域,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不应是事物本身那样的具体事物,而是它暗示的普遍性意义,从象征作用于人的深层心理结构来看,属于表象的转化,也就是表象与表象互相渗透,化异为同,以一事物的特征寓示者另一事物的特征。
      大家都知道龙凤是中华文明的象征。龙凤是炎黄子孙始祖的图腾。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龙风形象,已是数千年来逐步演化的结晶。它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
形成、融合的历史。龙风躯体上的一头、一目、一鳞、一尾、一爪、一冠、一翅、一羽,无不呈现出当年众多部族或部族联盟各所崇尚图腾的标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血肉联系的整体性和凝聚力。

       一部龙凤发展史就是一部龙凤艺术发展史。艺术史.归根结底是民族心理和民族审美意识及物象化的历史变迁。
       一、简述龙凤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闻一多曾指出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题,。接受了兽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伏羲考》)。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夏氏族.部落不断征战、融合其他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与龙同时或稍后,风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从帝俊到舜,从少吴、后羿、蚩尤到商契,尽管后世的说法有许多歧异。风的形象也说法不一,但这个鸟的图腾形象是东方集团所顶礼崇拜的对象却可肯定。与“蛇身人面”一样,“人面鸟身~五彩之鸟~鸾鸟自歌,风鸟自舞”,正如“龙”是蛇的夸张、增补和神化一样。“凤”也是这种鸟的神话形态,它们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
      龙飞凤舞——也许这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时代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的史前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图腾旗帜。他们只是山顶洞人撒红粉活动(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发展和进一步符号图像化,它们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的符号和标记,但是凝冻在,凝聚在这种图像符号形式里的社会意识.亦即原始人们那如醉如痴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使这种图像形式获得了超模拟的涵义和价值.也就是自然形式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并且在客观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都如此,这不是别的,又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龙风,大都是明清时期定型以后的龙风。就让我们沿着漫长的古史传说和神奇的部落神话的历史长廊去进行一次遨游.就会明了龙风是
怎样一步步演变为今天这个样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形象设计”又受到了那些因素的影响。
      原始的龙凤图腾艺术形象,是自然界中龙凤的真实写照,虽经“艺术化”,但这两种形象是很难区别的,大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真实龙凤为主.以艺术龙凤为辅,分立并存,互为转借。
      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酋长和奴隶社会的贵族,他们利用图腾神在民众中的崇高地位.把自己说成祖先神在世间的代表。于是出现了族象征和祖先象征、祭祖和“尊王”为一体的现象,出现了大量人龙合一,人凤合一的艺术形象。
      到了封建社会。当帝王的权利超越一切时,艺术的龙风被帝王所利用,成为帝王、皇权的象征,不再是族象征了。这时的。龙”开始代表男性最高统治者,“凤”代表男性最高统治者的附庸——皇族的女辈.而再也不代表人民了。因此龙的艺术高度发展起来,而风的艺术却相对停滞下来。这使龙凤形象的使用及其规格上,都具有了鲜明的统治阶级意识。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备,也进一步日趋严格与复杂。不过秦汉与隋唐问,龙风并不为皇家所垄断,在使用规格上也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凤也仍不失雄主的气概。只是到了元、明、清时期,龙凤才为皇家垄断,并有了严格的规定,风也变成柔媚娇娜之姿。
      当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龙凤才重新被恢复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以及人民的象征,所以现在称中国为“东方巨龙”.称中国人为“龙的传人”或“凤的传人”。称
才华、成就超群者为“金凤凰”等等。
      可以看出.在中国龙风图腾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心的民族意识不断升华.逐渐形成了一种扬善祛恶、保家护族的意识,或为一种民族精神。龙凤艺术也就在这个发展的大气候中慢慢成长着。
      二、龙凤艺术的不同风格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如上所述.当龙风图腾及其艺术渐渐被统治者用来作为统治人们的精神枷锁时.它的内涵与外在的表现形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浸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但是龙凤的原始观念,毕竟曾是族属成员共同尊奉的观念。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历代龙风艺术,说到底是有劳动人民创造的。因此,在历史的长河里,在阶级分化的背景下变产生了宫廷龙风艺术和民间龙凤艺术。


       不同历史时期的宫廷龙凤和民间龙风艺术风格,既有共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点。宫廷龙风庄严威武,华贵典雅.细腻繁缛,充满超人的神秘力量,具有威慑感;民间龙风朴实无华,简练稚拙,清新刚健,充满生活气息,给人以亲切感。
      商周时宫廷龙风造型严格地与青铜器等器形相适应,多取侧面对称排列或均衡处理;并在龙头、龙尾,凤冠、凤尾上曲尽变化,以求破格,而得生气。至战国、秦汉.龙凤从神气迷离的气氛中走向现实世界.渐由几何形转向写实,活泼秀丽,轻巧浪漫,回环舒展。例如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软侯利仓夫人墓出土的器物与帛画上的龙凤形象,都具有这种特征。至南北朝,龙风与神佛融为一体,龙风造型修长洒脱,疾速驰逐,飞翔扶摇,瘦骨清相,气韵生动。唐龙风雍容丰满,雄健威武。宋代龙凤与院体画相似。工丽严谨。明青龙风集前代大成。明龙多作鬣毛倒竖(宋代已有);凤作细长的“丹凤眼”,云纹冠,蔓藤式头颈,锯齿状眼翎长尾羽,或作卷草形(也可能为鸾鸟,其尾羽此形)。清龙脸长象鼻,口开启,毛发披散,鳞甲细密整齐。
      民间龙凤造型,史前期绝大部分是施于彩陶、玉雕石雕上,写实变形并重,天真活泼,无拘无束。三代民间龙凤造型简洁。多取剪影式,形势感很强。至秦汉,龙凤或写真或与云纹,蔓藤钩连交错,流连蟠绕,飞扬回环。见于刺绣、漆器、铜镜、画像石、画像砖等上的龙凤,多具此种特点。为解析型,充满想象力。唐宋时龙凤在民间象征爱情、夫妇和美,即所谓的“龙凤呈祥”。“凤”象征女性的美貌温柔,“龙”象征男性的坚强刚毅。凤衔枝象征筑巢育雏,双凤时飞,数凤追逐,或凤穿花,所谓“凤求凰”,皆象征爱情或喜庆。唐凤自敢自舞。宋凤意笔寥寥。明请的民间剪纸,蓝印花布。刺绣挑花、石木雕刻、金器银饰等。其上龙凤美不胜收。凤大体作雄鸡头、冠、雉身,鹤颈、足、尾羽。鸳鸯翼羽,孔雀尾屏眼翎,问以茂盛的牡丹朝阳,象征美好幸福的生活。龙则变形为卷草拐子龙或龙穿牡丹,龙被火焰,龙戏珠,龙翻江倒海等,象征造福佑民。亦有危害百姓的,故又有英雄除恶龙.如孙悟空大闹龙官、哪吒闹海、日月潭的传说、张羽煮海等。恶龙多作黑、红色.既象征黑暗与水害,有象征干旱如火:造型上多为凶相毕露、张牙舞爪,黑云、恶雾、狂风、巨雷、闪电。而不似象征吉样的龙那样温良,可见民间的爱情。

       例如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那个人首蛇身的陶器器盖.也许就是这条已经历时长久的神异龙蛇的最早的造型表现。它还是粗陋的,也没有
脚,爬行的,贴在地面的原始形态。它还飞不起来,既没有角也没有脚。再如,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原图上面画有一双健羽凌云的飞凰.前侧有一个壁虎状的龙形.因龙足不清楚只摹一足.其实原画四足具备。这类图案是春秋、战国一般想图案.反映到工艺品各方面,相当普遍。以在漆器上作的云龙风图案,格外活泼生动多样化而富于艺术效果。
       从精神层次看.建筑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与神的冲突为主题的。建筑文化的象征,就是通过一定建筑文化现象,昭示出一定的“建筑意”(梁思成、林徽音提出的建筑中的精神因素)即一定的抽象观念情绪。象征“意义”是建筑文化的第一要素。龙凤艺术在建筑方位的有所体现。例如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埋葬规制和陵园布置的先例。帝陵也是都城的缩影。龙凤艺术的应用也参加了整个陵墓的设计。如表方位的左青龙,右自虎、南朱雀、北玄武以及壁画雕刻、冥器及祭祀礼器的设计上都有所体现等等。
       三、应用前景
       龙飞凤舞几千年,从烛阳、女娲的神怪小说,到甲骨文中的有角的龙蛇字样;从青铜器上的各式夔龙再到《周易》中的“飞龙在天”(天上)、“或饮于渊”(水中)。见龙在田”(地面)。一直到汉代艺术(如马王堆帛画和画像石)的人首蛇身诸形象,这个可能产生在渔猎时期却居然延续保存到文明时代。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长久吸引着人们去崇拜。
      今天。龙凤艺术正在被注入新的观念和审美意趣。民俗方面用的较多.用来表示求福、喜庆、吉祥等意。龙、风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例如现今中国传统风筝节通常可见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设计上大体上是取宫廷之严谨、庄严、雄伟。取民间之吉祥、纯朴、活泼、生动的生活气息,以两者众多的形式构成法,融之现代的凝练、单纯、直感,追求总体效果.疏密、空间、穿插等。龙风艺术在时代的进步中发展,时代需要传统艺术,当代企业相象、商标、品牌、广告、电视、报刊、城市的店面装潢、室内装饰、博物展馆、古戏文、舞狮舞龙、仿古工艺品、服饰、民间剪纸等.都有传统图案的光彩。有的企业以龙、凤为品牌形象、以示信誉、产品质量、以为中华民族的品牌特色,以便开拓国际市场。在未来的社会里。该类文化一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又必须符合市场规律。更好地找到它生存的动力。

参考文献
【l】王大有.龙凤文化的源流[M】.北京工艺美术出
版社。1988年版。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明.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2002年版。
[4】王振复.中国建筑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5】黄有柱.圆形艺术的“隐喻”语言探析田.美术现
察。2003年第8期。
[6】秦岁明.与时俱进的传统图案艺术.装饰日】,2003年
第8期。

 


更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