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经典化是诗教衰落的内在原因。诗歌的经典化意味着诗歌的规范化、体制化和文本化,这便违背了诗歌作为生命意志的表达的本质属性。诗歌的规范化意味着诗歌不再是个体生命意志的真实表现,而越来越成为一种既有程式。换言之,诗歌的这种表达程式成为最重要的,其具体的情感表现反而成为次要的。诗教的形式化越来越严重,离生命意志的真实表现越来越远。诗歌的体制化意味着诗歌被纳入政治文化体系,成为统治文化的一部分,其体现便是“采诗”“献诗”。“太师根据礼制的要求对诗进行了改编,使得诗歌越来越远离了生命的原始意志,诗歌中所反映的原始的意象被统治阶级所规范整理,具体化为现实所要求的、后天的人生本质的体现,成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诗的真正本质被遮蔽。”[13](p88)诗歌的文本化意味着诗歌趋向于寻着现成的诗歌典范,并借这些典范间接表达生命意志,而不再是直接表现生命意志。普遍意义上的诗歌行为只剩下了赋诗(诵诗与解诗),作诗被排除,诗歌那种活泼泼的现实精神被僵化了。诗歌文本化的最终结果便是《诗经》的出现。诗教中原本普遍意义上的诗歌行为逐渐缩小,并被凝固化为诗歌文本———《诗经》。《诗经》成为传承儒家诗教观的重要载体。《诗经》成为儒家认可的唯一经典,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作诗与其他的诗歌不具有这种权威性,生命意志的表现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由于《诗经》脱离了其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其诗教意义被逐渐忽视,越来越被视作文学文本。当仅把《诗经》视作文学文本时,这意味着其诗教功能的完全消失。这一倾向在汉代已经出现,在此之后成为主流,这导致了诗教的彻底衰落。
审美的独立是诗教衰落的根本性原因。儒家诗教观是审美未独立时代产生的,体现了儒家对美善关系的认知。在儒家诗教观中,审美始终未独立的,是不自觉的。美是为善服务的,是依附于善的,这是审美未独立之前的普遍表现。然而审美作为精神性活动,有其专属的形态与领域。一旦自觉,就势必摆脱对善的依附状态。美与善成为并立的形态,善不必然由美承担,美不必然承担善。故而审美独立后,诗歌的首要功能不再是道德教化,而是审美自身。诗歌的本体与价值根源不再是善,而是更为形而上的哲学本体。审美独立的前提是个体生命的觉醒,而诗教的前提是社会群体的他律。个体生命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群体的他律,这使得诗歌失去了群体性教化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诗歌表现的情感不再是公认的规范化的社会群体性情感,而是个性化的个体情感。诗歌成为个体生命意志的直接表现与个性化表现,这使得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公共性,无法承载道德教化功能。诗歌或审美承担教化的功能会受到质疑,乃至失去合法性。对于诗歌的源起与性质的认知,由言志走向言情,此时的情感越加走向感性层面,越加讲求个性化。言志的地位逐渐下降,缘情的地位上升,这最终瓦解了诗教所依赖的情感基础———志。普遍意义上的诗歌行为代替了文本意义上的诗歌,重新成为人们抒发情志的途径。对于审美情感表达方式而言,感兴逐渐代替了赋比兴,直接的生命意志的抒发代替了间接的赋诗言志。对诗教的经典文本———《诗经》———认知逐渐偏离文化意义,而逐渐聚焦在纯文学上……所有的这一切都预示着诗教的最终衰落。因此,审美的独立是诗教衰落的根本性原因,而这一时间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在此之后,诗教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现实上,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四、结语 从文化学的视野来看儒家的诗教观,便会发现其首先所针对的是整个人类文化系统,之后指向诗学、美学。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出发,儒家诗教观中的言志言情说首先是关于人类生命意志的整体描述,其次才是针对人类情感的内部区分。情感是儒家诗教观的核心,是连接诗与教的桥梁。儒家以情感为基础,一方面抓住了诗歌在内的审美活动的本质,一方面奠定了道德教化的心理依据,建立起了审美与道德教化的内在联系。这是理解儒家诗教观的关键之所在。儒家诗教观的衰落,恰恰是对礼乐制度本身及其反映出的美善关系的一种回应。只有置于上古三代礼乐制度中,才能准确理解儒家诗教思想的内涵。儒家对诗教观的坚持与理论阐发,正是今天我们认识、理解上古三代文化制度最重要的来源,文化学的阐释则为此提供了契机。(本文的写作受到南开大学哲学院严正教授的启发与帮助,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8. [2]郑玄笺 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孙希旦撰.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89. [5]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杜预注 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许慎撰.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3. [9]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12]严正.立言与教化———《诗经》诠释的人生 意义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1). [13]严正.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M].济南: 齐鲁书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