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龙凤文化 为传统文化正名
文/田金双
无论在先古史、中华文明史中,还是民间传说或野史中,“龙图腾”都是中国古代先民共同的信仰、崇拜和精神图腾。“凤图腾”亦然。古语有云:“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相比之下,“龙凤吉祥”这则始于秦穆公女儿弄玉的典故,更是让“龙凤文化”中的和乐精神达到精致。
关于“龙”的记载,出处繁杂。《山海经》之《大荒经》有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山海经》之《海外经》又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在中国先古史中,中华始祖伏羲和发娲形象的“蛇身”亦是龙的原始雏形,中国先祖夏后氏的领袖属的出世与黄龙有关。因此,上古图腾时代,华夏把龙做为图腾自然不难理解。至今,世界上仍称中国人为“龙的传人”。
以阴阳五行论推之,上古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东为青色,故青龙为东方之神,亦称“苍龙“。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所有华人的精图腾和文化象征。
相比于龙,凤则来源于人类社会最早的两大崇拜:太阳崇拜和鸟灵崇拜。《山海经》有云:“丹穴山,鸟状如鹤,五采而文,名曰凤。”原始先民择地而居,太阳便是天空中飞翔的一只火鸟,远古农耕文明最早始于鸟兽。因此,原始人类便将鸟和太阳视为神灵,二者融为一体就形成太阳鸟图腾,并由乌金、阳鸟、鸾鸟、凤鸟等,最终演变为凤图腾。
至此,“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中草药古代先民文化体系中的“龙凤文化”已然成形。这种文化延伸到文化、经济乃至政治,便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系——龙凤文化。只可惜,时值今日,影响华夏文化久远的“龙凤文化”日渐被忽略甚至遗忘。
因此,重启生命图腾,重建龙凤文化,启动“中华龙凤文化节暨心司南启航大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其重要意义在于,重建龙凤文化,可以为中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正名,也可以为那些错误的认知、曲解和误读拨乱反正。
要知道,“龙凤文化”是和乐的象征,可以安乱世,可以开太平。因为遗忘了具有高尚的中华龙凤文化,才使中国的今天物欲横流、尔虞我诈、无底线、无节操,少不尊老不礼的社会风气,而匡正社会恶习与风气,恢复与重建中国龙凤文化体系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一直以来,中国龙凤文化的传承遭遇了世界误读瓶颈。中国龙一直遭受着dragon这一误译和误读。在西方,dragon一个是一个被妖魔化的词汇,许多不怀好意的人将龙和凶猛的怪兽联系在一起,对中华民族、全球华人进行攻击、侮蔑、妖魔化的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