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中心
新闻动态
中心论坛
图库视频
人才招聘
公司资质
联系我们
文化论坛
龙凤文化
毛泽东论
儒家文化
道教文化
佛教文化
你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论坛
>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综述
更新:2018/12/13 8:18:10 点击:
品牌:
型号:
产品介绍
儒家文化
编辑
儒家文化是以
儒家
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
为春秋时期
孔丘
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
悌
、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
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
孔子
后学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对
中国文化
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
烙印
。
中文名儒家文化所 创孔丘定 义
儒家思想
为指导的文化流派记 载《
汉书·艺文志
》
目录
1
产生背景
2
创始人
3
儒家经典
4
代表人物
5
主要派别
6
思孟学派
7
文化特征
8
文化地位
9
各家评儒
10
历代变迁
11
文化影响
▪
对中国
▪
对东亚
▪
对欧洲
▪
对现代教育
12
核心内容
▪
内圣外王
▪
外王学说
13
《大学》
14
独尊儒术
15
文化鉴借
16
近代研究
17
近现代发展
18
现代意义
19
词汇释义
▪
义
▪
仁
▪
礼
▪
正
▪
知命
▪
忠恕之道
20
当代传播
21
现代价值
▪
道德价值
▪
教育价值
▪
政治价值
22
精髓
产生背景
编辑
《
汉书·艺文志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
于
六经
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
仲尼
,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孔子
所处的
春秋时代
,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
批判精神
与日俱增,就连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
百家争鸣
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
诸子百家
,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
应者云集
,皆为显学。另外还有
墨家
、
道家
、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创始人
编辑
孔子
(前551-前479),名
丘
,字
仲尼
。
孔子
兄弟中排行
第二
,中国春秋后期
鲁国
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夏历
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
陬邑
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
鲁源村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
孔林
所在地。
孔子是
五行
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他国,他国
领袖
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
司寇
,后携弟子
周游列国
,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
木铎
”、“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
至圣
“、
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
丘山
,故名丘,曾修《
诗
》、《
书
》,定《
礼
》 、《
乐
》,序《
周易
》,作《
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
儒家经典
编辑
儒家经典
主要有儒学
十三经
。儒家本有
六经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诗经
、《
乐经
》、《
周易
》、《
春秋
》。
秦始皇
"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
论语
》、《
孝经
》,共七经;
唐时加上《
周礼
》、《
礼记
》、《
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
尔雅
》,共十二经;
宋时加《
孟子
》,后有宋刻《
十三经注疏
》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
》、《
诗
》、《
书
》、《
礼
》、《
春秋
》谓之"经",《
左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
》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均为"记",《
尔雅
》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
四书
》是指《
大学
》(《礼记》中一篇)、《
中庸
》(《礼记》中一篇)、《
论语
》、《
孟子
》,
五经
则指:《
周易
》、《
尚书
》、《
诗经
》、《
礼记
》、《
左传
》。
代表人物
编辑
孔子
[1]
、
孟子
、
荀卿
、
董仲舒
、
韩愈
、
周敦颐
、张载、
二程
(
程颢
、
程颐
)、
朱熹
、
陆九渊
、
王阳明
、
顾炎武
、
戴震
等。
主要派别
编辑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的八个学派。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
子张之儒
,有
子思之儒
,有
颜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
仲良
氏之儒,有
孙氏之儒
,有乐正式之儒。"从《论语》看,
孔子思想
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点,
孔门弟子
对孔子言论的理解难免各执一端,而儒家和
墨家
同是当世之显学,所以,韩非认为:"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据《荀子·非十二子》记载,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学派激烈论争,另一方面自己内部各派争论也十分尖锐,"孙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评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
材剧志大
,闻见杂博"。
儒家八派
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
思孟学派
编辑
思孟学派
,又称“
孔孟
学派
”,指以
子思
与
孟子
为代表的
儒家学派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
门人
,二人确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但思想上如何一脉相承从而共同形成为一个学派,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的说法,"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认为思孟学派的思想核心为五行说。有的根据
宋儒
的说法,认为《
中庸
》为子思所作,其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观点,为孟子所继承,发展为一种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心性之学。此外,有些学者则根据史料考辨,认为荀子所说的五行难以确指,《中庸》与《
孟子
》书中并无五行思想,加上《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疑难多而论据少,从而断言先秦不存在有所谓思孟学派。
文化特征
编辑
其一、以
孔子
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儒家不尚武?
无知者往往无畏!谣言传播于愚昧人中间,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看看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御”就是射箭和驾驶战车这两门武艺,孔子把学习射箭和驾驶战车作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
儒家重阶级?
道家有道家的平等,叫「齐物」;儒家有儒家的平等,叫「天民」。中国人没有生来就分贵贱的:人无生而贵者,因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无类,人人皆可为尧舜。
儒家思想资源
1.来源于尧舜。清华简《
保训
》篇是周文王的临终遗嘱,其中主要讲“中道”思想。李学勤先生从中得出结论:“尧舜禹的传承都讲中道,[2]”而文王是舜帝与孔子之间的桥梁,可见儒家中道思想是贯连的。
2.来源于《
易经
》。《
童子问易
》通过《保训》篇讲舜“测
阴阳
之物,咸顺不逆”[2]等新证,“将
重卦
之人锁定
舜帝
”。[3]孔子观《《周易》之德义,把舜帝之中道思想发展为德道思想。
3.“西周的《尚书》《诗经》在孔子时代已经成为包括孔子在内的人们所依凭的文化经典。”[
文化地位
编辑
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同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道教;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教
[2]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独占
大一统
思想地位后而形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各家评儒
编辑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
述而不作
”,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
儒家文化
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
自然无为
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
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当代一些非儒学者根据民间口头评论将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发展贡献做出如下评论:“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入乱是儒家。”
历代变迁
编辑
汉朝以后,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
玄学
。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
周敦颐
、
程颢
、
程颐
为始祖,
朱熹
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960 AD-1279 AD)的文献。元明清时期,
科举考试
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直到
五四运动
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1.
孔子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
周礼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
孟子
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
仁政
,并提出“
民贵君轻
”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占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
董仲舒
以儒学为基础,以
阴阳五行
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
天人三策
》和《
春秋繁露
》。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
老子
》、《庄子》称之为“
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
何晏
、
王弼
和
竹林七贤
。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
韩愈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
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
程颢
、
程颐
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
客观唯心主义
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
王阳明
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
主观唯心主义
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8.元朝的
邓牧
: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9.明朝:
李贽
是明后期“
异端
”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
资本主义萌芽
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首页
电话
邮件
论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