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英才学院基础部,济南250031)
成书于战国初年到西汉初年的上古时期故事神话及志怪集《山海经》,保存了大量关于图腾崇拜的神话传说,通过此书可以透视远古时期我国先民的群体信仰。本文将从图腾崇拜的概念人手,着重研讨《山海经》中图腾崇拜的类型及演变,在弘扬龙凤文化的今天,意在透过《山海经》对我国先民的群体信仰作初步论证。
一、图腾崇拜的概念界定及世界奇书——《山海经》 图腾,系北美印第安语tot咖的音译,源于奥季布瓦族方言,意为“他的祖先”、“他的先知”,后来引申为“他的标记”。而正是这个标记在全世界各民族的原始社会组织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原始人认为他们中的每个个体、每个部落都与某种特定的生物或无生物之阊存在某种特殊丽又绝对的联系,他们往往把群体部族的兴衰成亡,个体生命的生老病死与这种特殊的生物或无生物简单而又绝对地联系着。由此,对这种特殊的生物或无生物进行神化和偶像化,产生 了具有早期宗教色彩的图腾崇拜。同时,“图腾也是禁忌,这一概念意味着被神圣化,禁止触摸之物。”【1]他们相信,通过图腾崇拜,就能获得崇拜对象的某种自己不具备的力量和能力,得到他们的保佑和庇护。 图腾崇拜从世界范围来说,具有普遍性。它发源于旧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早期,不是个别地区和某个部落特有的现象。如俄罗斯有对熊的崇拜;埃及对太阳神和鹰神的崇拜;西欧对谷神的崇拜等等。成书于战国初年至西汉初年的上古时期神话及志怪集《山海经>,保存了大量这一时期图腾及图腾崇拜的资料。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全书18篇,约3l 00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也是第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神话奇书。《山海经》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山海经》作为远古时期的著作。它的真实程度有限,而想象色彩非常浓厚,一般把它视为地理著作。其地理叙述往往存在很大误差,各山之间的方向大都稍有偏离,各山之问的距离亦不正确,误差甚至大到十几倍。《大荒经》部分神怪内容最多。可以说,《山海经》这部远古著作充满了各种想象。顾颉刚认为,《山海经》开创了中国地理学幻想的一派,而禹贡开创了征实的一派。
其二,《山海经》在历史上主要被当做志怪之作发挥社会功能。尽管刘歆等人力图证明<山海经>真实可靠,但未能改变对待《山海经》的基本态度。叶舒宪把它定性为神话地理书。把它作为中国最早的神话之一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 二、从“日月崇拜”到“龙凤图腾”的形成——《山海经》中图腾崇拜的内容 《山海经》中不但有大量的图腾崇拜的内容,而且勾勒出了我国先民从日月崇拜到龙风图腾形成的脉胳。
(一)日月崇拜和植物崇拜 以日月为图腾而进行早期的图腾活动,在原始社会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几乎是世界的普遍性宗教行为。以日月为图腾的氏族在古代并不少见,直蓟现在有些地区的原始部落仍然保留了这种遗风。
在《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大量关于日月崇拜的资料。十日并出和羿射九鑫以及夸父追日都和太阳图腾有关。如《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闻,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日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等。在四川广汉三基堆出土了大量象征太阳的火鸟或直接是太阳的图嘶及器物。 月崇拜和日崇拜往往联系在一起,日月的起落和日昼月夜的现象是古代先民最早认识的自然现象。《大荒西经》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奏常羲。生月十有二。”常羲生月的神话后来衍化成黄帝令常仪占月的故事,即利用常氏族首领以测月之盈亏的仪器月规观测太阴(月)。创立太阴历。仰韶文化和马家窖文化也曾出土过象征月崇拜的玉兔图画。 先民对植物的崇拜,主要集中在<五藏山径>之中,而最主要关注的就是植物的实用价值,如:“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状如毂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日迷教,佩之不迷。”又如:“又东五十里曰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馀,赤理黄华青拊,名日帝女之桑。”这些都是希望植物有强大的力量,通过接触可以产生巫术反应,而借此来保护人类。 图腾制度与社会制度紧密相关,甚至可以理解为其是所发生的时代的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许多学者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思想文化体系主要是图腾文化,最早的社会制度是图腾制度,最早的宗教形式是图腾崇拜,最早的艺术是图腾艺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