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佩金刚灵玺。黄锦之服,文采鲜明,金光奕
奕,腰分景色之剑。结飞云大绶,头上华髻,戴
太真晨缨之冠,蹑方琼凤文之履。可年二十许,天姿奄蔼,灵颜绝世,真灵人也。@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复集卷一《金母元君》亦沿袭此记载。总之,西王母女仙领袖的形象,最终是由道教想象加工而完成的。
二、道教上清派对西王母神仙形象的建构
西王母的原相是昆仑山神,但最迟到东晋后期,早期道教已尊西王母为道教神系里的女仙。东晋道经《老子中经》记载了五十五位神仙,其中东王父排列在神仙第三、西王母排列在神仙第四,仅次于第一神仙的上上太一,第二神仙的无极太上元君。魏晋时期上清派致力于建构道教神仙系谱,对西王母信仰的道教化起了重要作用。日本学者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就认为《汉武帝内传》与上清派道士有着密切关系。
上清派的很多经书都致力于西王母形象的建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明居处第四》说:“《洞真经》云:九灵馆在昆仑山,西王母及真仙女之所游处。”@洞真部的《洞真经》即《上清经》的泛称,《洞真经》对昆仑山西王母有丰富的想象建构。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二十三《真灵治所品》引《洞真外国放品经》说:“昆仑墉城,是西王母治所。”@《洞真外国放品经》是东晋出世的上清古道经。《无上秘要》卷二十《仙歌品》引《道迹经》说:“西王母为茅
盈作乐,命侍女王上华弹八琅之墩,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又命侍女石公子击昆庭之金,又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璜,又命侍女琬绝青拊吾陵之石,又命侍女范成君拍洞阴之磬,又命侍女段安香作缠便之钧。于是众声彻合,灵音骇空。”o《道迹经》为东晋上清派的撰述,与《真诰》的编撰密切相关。《上清九灵太妙龟山元录》三卷,这部上清经亦载西王母之事@。唐王悬河《三洞珠囊》卷八《相好品》引《玉佩金踏上经》说:“昔上开元年九月一日,有青乌衔九天金书秘字,以付西王母也。”@《玉佩金踏上经》,即《太上玉佩金踏太极金书上经》,又称《玉佩金趟太霄隐书玄真洞飞二景宝经》,系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这是上清派对西王母形象的神学建构。
此外,梁陶弘景的《登真隐诀》,上清派的《大洞玉经》,亦记录昆仑山西王母之神异事迹。宋李防《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道部二真人上》引《登真隐诀》日:“昆仑瑶台,列定真经之所也。”@宋李畴《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四《道部十六理所》引《登真隐诀》日:“昆仑山,一名昆峻山,一名玄圃台。上有积石圃、大活井,西母宴会之所也。”o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一《仙观品》引《大洞玉经三十九章》说:“昆仑山上有灵芝观,上接璇玑之轮,下在太空之中,西王母之所治也。”固道教宣称高上虚皇道君而下三十九道君各著经一章,故日《三十九章经》。道教称此经乃九天之奇诀,被列为上清大洞宝经之首。梁陶弘景《真诰》卷五《甄命授》说:“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道教宣称九华真妃与紫微王夫人、南岳魏夫人同降。出二卷书付杨君,其中就包括《大洞真经三十九篇》,紫阳真人周义山亦曾得《大洞真经三十九篇》的传授。
南朝梁上清派宗师陶弘景撰《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其神仙系谱中有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的神位,是居于第二中位玉晨玄皇大道君下的女真,根据六朝道经《茅君传》的记载,此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就是西王母的道号@。西王母在《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仅次于七大主神,是上清派神仙系谱中排列在第二等位业的仙真。道教上清派推崇西王母,上清派宗师王褒曾得西王母经法的传授。宋李叻《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下》:“王褒,字子登,斋戒三月,王母授以《琼花宝曜七晨素经》。”@宋李防《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九《道部二十传授下》载:“《内音玉字经》日:大梵隐语,西母以上皇元年七月丙午,于洞室下教,以授清虚真人王君。”@此《内音玉字经》,即《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该经卷四记载西王母传授王褒大梵隐语之事。
上清派神仙三茅真君和上清派宗师魏华存,都曾得到西王母大道的传授。宋李唠《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下》引《集仙录》载:“茅盈
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童散四方》。……王母命上元夫人授盈二弟茅固、茅衷《太霄隐书》。其
后,紫云元君魏华存斋戒于阳落山隐元之台。王母与金阙圣君降于台中,乘八景舆同诣清虚上宫,传玉清隐书数卷,以授魏夫人。”@在上清派的神仙系谱叙事中,西城王君为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之师。按照《茅君真胄》的记载,上清派三茅君的茅盈、茅固、茅衷和王褒、魏华存都尊西城王君为师,而西王母则是居于上清派诸尊之上的祖师。在魏晋道教的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各派中,上清派最致力于建构道教神仙谱系,上清派尊崇西王母奠定了道教西王母崇拜的基石。
东晋葛洪《枕中书》最早有元始天王之称,道教尊元始天王为西王母授道之师。东晋葛洪《枕中书》说,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生九光玄女,号日太真西王母,葛洪宣称西王母是元始天王之女,这是道教对西王母神话的创新。道教还按照斋醮科仪的仪格,给西王母取神仙的姓字。东晋道经《太上老君中经》卷上第四神仙说西王母:“姓自然,字君思”o。道教强调西王母的道法来自元始天王的传授,道教宣称元始天王以三天九微玄都太真灵策授西王母。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一《金母元君》载:“元始天王授以万天之统龟山九光之篆,使制召万灵,统括真圣,监盟证信,总诸天之羽仪。”@《无上秘要》卷三十二《众圣传经品》说:“《玉飞天真书》,太清元始天王以授西王母。”@东晋南朝道经《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篆》卷上说天真大神奉元始天王之命:
使赍九天金书紫字青金丹皇之文,降授予
王母焉。赐号西元九灵上真仙母,封西龟之
岳。又授素书一卷,上真始生变化元录,总领
仙籍,承统玉清。@
该经称元始天王赐西王母青金丹皇玉文是九天金书紫字,上真始生变化元篆是素书一卷,都是具有神秘色彩的符篆道法。宋张君房《云笈七笺》卷六《三洞经教部》载: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日:“太上紫微宫中,金
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经,合三十六
卷,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撰。”……元始
天王告西王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书灵宝真
文十部妙经》,太上所秘,不尽传世,王母所得,
讵已极源,五岳所藏,亦多不备。”
这些金格玉书、灵宝真文,都是元始天王传授的天界秘文。梁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元始天王编排在第四中位之左位,陶弘景注明是西王母之师。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八十四《得太清道人名品》说:“元始天王,此盖太清元始天中之王,西王母初学道之师。”o宋张君房《云笈七筑》卷八十《符图》,亦有“西王母初学道,诣元始天王”之说。道教有元始天王以龙汉之年撰十部经,以传授西王母之说@。道教还有西王母从元始天王受道,乃刻《大洞真经》于北元天中的神学说法@。总之,西王母从元始天王受道,是道教西王母崇拜的显著特色,更彰显道教灵宝派亦致力于西王母信仰的建构缈。
道教综合汉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也曾为西王母专门造作传记。道教《灵宝经》就提到《素灵洞玄大洞妙经》,该经是有关西王母的传记@。据东晋南朝道经《上清七圣玄纪经》说:“《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传》,右三纪,篇日《灵纪洞玄上经》,或日《大有妙玄经》,有之者神仙,行之者为真人。”@西王母与上清太上大道君等名列上清七圣。我们知道传世最早的《西王母传》,是由东汉桓膦所撰写。而道教传世的由杜光庭、张君房撰写的西王母传记,是在桓瞵传记的基础上改写增补而成。唐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之《金母元君》,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笺》卷一百十四《西王母传》,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一《金母元君》,都是在东汉桓膦《西王母传》叙事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大致秦汉时期的西王母传说都被道教汲取,成为道教建构西王母信仰的素材。
在有关西王母的神话叙事中,西王母手下女仙人才济济,身边总有玉女、虑妃等神女簇拥。道教对西王母女仙形象的塑造,是赋予她统领女子学仙者的最高权威。唐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一《金母元君》说:“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唐代杜光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在《墉城集仙录》中塑造出众多女仙形象,这些昆仑女仙都统属于西王母之下,而西王母居金墉城故取此经名。在《墉城集仙录》的宗教叙事中,天界的墉城是由西王母治理,西王母由西华至妙之气幻化而成,升为掌管女仙名籍的众仙之主。该经原本为十卷,共记录109位女仙。现《道藏》本存六卷,仅存汉魏以来广为流传的圣母元君、金母元君、上元夫人、昭灵李夫人等37位女仙的传记。在道教神仙世界的建构中,西王母确乎具有“制召万灵,统括真圣”的法力。
三、道教神仙西王母与昆仑山的关系
昆仑仙山有执掌不死之药、管人间生死之权的尊神西王母,由此昆仑山是人们心目中的一方净土。昆仑神话中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仑,那是道教理想中的神仙境界。相传昆仑山中有西王母的宫阙、金城、瑶池、金台、石室,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三《宝台品》引《登真隐诀》第四云:“昆仑瑶台,西王母之宫,所谓西瑶上台,天真秘文尽在其中。”@道经中的昆仑瑶台,不仅是神仙聚会的地方,更是道教天真秘文储藏之地,神话中的昆仑山确乎是群仙汇聚的场所。
在西王母道教化的过程中,道教宣称西王母始终居于昆仑山。宋张君房《云笈七笺》卷八十《符图》载《人鸟山形图》说:
西王母初学道,诣元始天王。三千年道成
德就,应还昆仑之山。临去,辞元始天王,共刻
铭人鸟山上,虚空之中,制作文字,字方一丈,
悬在无中,以接后学,于今存焉。
西王母居住的天界墉城,汉魏时期人们已对之有充分的想象。著录为汉东方朔撰的《十洲记》,已描绘西王母居住墉城的盛况。传说昆仑山有三角,即阆风巅、玄圃堂、昆仑宫,而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史称“金母以墉城为治”@,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二十二《三界宫府品》,对西王母所居昆仑山仙境有详细的描述:
墉台、墉宫、西瑶上台,右在昆仑山上,西
王母所居。紫府宫,右在青丘之左风山上,天
真神仙玉女游观之所。九灵馆、金丹流云宫、
晖景室,右在昆仑山,西王母及真仙女之所游
处。玉殿,右在玄羽野西陇山,王母三元君所
居。青琳宫,西华堂,丹微房,右在白玉龟山
上,西王母所居。
这些出自东晋南朝《洞真经》的记载,是上清派对昆仑山仙境的想象造构。
神话中的昆仑山是中华先民对天界的想象,各种神话叙事始终与西王母相联系。明孙毂编《古微书》卷三十二论昆仑山金台说:“昔西王母告周穆王,去咸阳三十六万里,山高平,去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广万里,形如偃盖,上有金台。”@金台又称为王母台,《宋书》卷二十一《乐志》就描写魏晋时期对王母台的歌咏:“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傍。东西厢,客满堂。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西王母在昆仑山居住的石室、玉堂,成为道教色彩颇浓的名词。在古人对昆仑山的神话叙事中,笃信那是神仙居住修炼之地,道教更是对昆仑山仙境予以想象。宋张君房《云笈七笺》卷二十二《天地部》载昆仑山说:
中国四周百二十亿万里,下极大风泽五百二十亿万里。昆仑处其中央,弱水周匝绕山。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三角,面方长万里,形似偃盆,中央小狭,上广。其一角正北,千辰星之精,名日阆风台;一角正西,名曰玄圆台;其一角正东,名日昆仑宫。一处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其北户山、承渊山并其支辅。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流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上通璇玑,元气流布五常玉衡,普引九天之澳,灌万仙之宗根,天地之纽,万度之柄矣。上生金银之树,琼柯丹宝之林;垂苏瑚以为枝,结玉精以为实;其树悉刻题三十六国音诸天玉文,上栖紫燕凤鸾、白雀朱鹗、鹃鸡灵鹄、赤鸟青鹊;下则飞禽游兽,与昆仑同生;初无死耗,但玄文宝经隐书古字,有千二百亿万言。在玄圃之上,积石之阴,仙人有九万人,皆停散于灵山。学者恒诵诸天内音外国三十六音、地下九垒之音九年,仙人自当降送灵山之神奇;三十六年,得乘五色云舆,上登昆仑之山也。
西晋王嘉《拾遗记》卷十《昆仑山》说“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道教在魏晋志怪小说昆仑山叙事基础上,对昆仑山仙界有进一步的想象,甚至有昆仑“其国有不死之教。其国人皆修上清之道”之说@。道教赋予西王母统领昆仑山的法力。宋张君房《云笈七笺》卷十八《三洞经教部》说西王母:“下治昆仑之山,金城九重,云气五色,万丈之巅,上治北斗,华盖紫房,北辰之下,人亦有之。”
汉魏时期人们对西王母居住的宫阙,也发挥出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东汉桓辚《西王母传》更详载西王母所居宫阙的盛况:
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
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
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
不可到也。
东晋道经《五岳真形图序论》说昆仑:“上有金城五所、玉楼十二所,流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密房,西王母之所治,众仙所宗。”唐杜光
庭《墉城集仙录》亦沿袭“有城千里,楼十二”之说,道教认为昆仑有三角,正东角的昆仑宫即墉城所在,道教宣称墉城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这些神仙宫阙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西王母居住的玉楼、琼华、玄室、丹房,是后世道教描述神仙境界的常用术语。唐杜光庭《莫庭义青城本命醮词》就说:“洞里之玉楼金阙,尘俗难窥。”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四《琼室品》引《十洲耙》说:“昆仑有琼华室,西王母所处。”昆仑山的仙境神话叙事,对道教的洞天福地、神仙境界有着生动形象的启示作用。
道教有所谓九圣七真,道成之后朝昆仑之说。宋张君房《云笈七蕺》卷一百十四《西王母传》引汉代纬书《尚书帝验期》日:“王母之国,在西荒之野。昔茅盈,字叔申,王褒,字子登,张道陵,字辅汉。洎九圣七真,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阙焉。”唐杜光庭《仙传拾遗》载张良:“其孙道陵得道,朝昆仑之夕,子房往焉。”古代诗文中昆仑山西王母叙事的朝昆仑、朝王母,千乘朝昆仑,成为文士们抒发崇道之情的习语
道教有玉京昆仑之说,称昆仑上宫为玉京山。道教称昆仑得名之由来,“形如仰瓮,下狭上广,故名之为昆仑”。神话的昆仑山和历史地理的昆仑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昆仑山崇拜。道教女神西王母居于昆仑墉城,增强了神话昆仑的神秘色彩。
结 语
西王母神话与昆仑山的神仙境界,在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道教赋予西王母女仙之宗的神格,宣称凡女子登仙得道者,都隶属于西王母管辖。西王母女性神仙的优美形象,是吸引女道士修道成仙的楷模。在道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道教女仙西王母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西王母号称太阴之精,天帝之女,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道教在秦汉西王母传说的基础上,对西王母女仙形象不断润色创新,道教仙话其实是道教神仙信仰的表达,奠立在神话思维基础之上的道教西王母神话,将道教仙话的想象力、表现力推向极致。
注释
①李丰桥:《西王母五女传说形成及其演变——西王
母研究之一》,《东方宗教研究》第1期,1987年9月。
②③《山海经》,《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
书馆,1986年,第1042册,第16页,第65页。
④晋郭璞《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载:“有三青鸟,
赤首黑目,一名日大骛,一名少筏,一名日青鸟,皆西王母所
使也。”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第76页。
⑤《汉武故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01册,第
291页。
⑥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第97页。
⑦⑨陶弘景:《真诰》,《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0
册,第490页,第877页。
⑧周到、吕品、汤文兴编:《河南汉代画像砖》,上海:上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图87。
⑨道教主张三洞布化,遍满人间,包括向帝王国主弘
传大道。《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阳平治》说“吾以汉安
元年五月一日,从汉始皇帝王神气受道”。《道藏》第18册,
第238页。
⑩⑧⑩⑩⑩《上清道类事相》,《道藏》第24册,第813
页,第727页,第516页,第885页,第888页。
⑩⑩⑧⑩④⑨⑤李畴:《太平御览》,《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899册,第17l页,第134页,第39页,第126—127页,第
44页,第126—127页,第44、45页。
⑩⑩⑩⑩⑩⑩《道藏》第32册,第629、630页,第633
页,第190页,第629页,第632页,第632页。
⑩《太极葛仙公传》,《道藏》第6册,第85l页。
⑩《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道藏》第3册,第433页。
⑩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第308—309页。
⑩⑧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道藏》第18册,第168
页,第168页。
⑨⑩⑧⑦⑦⑦⑦⑩张君房:《六笈七筑》,《道藏》第22
万方数据
册,第794页,第32、34页,第575页,第575页,第172页,
第166页,第133页,第792页。
③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孙昌武译,
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32—379页。
⑨③⑦⑧⑦《无上秘要》,《道藏》第25册,第63页,第
52页,第108页,第241页,第59页。
⑧《云笈七笺》卷七《释九灵太妙龟山元录》,
⑤王悬河:《三洞珠囊》,《道藏》,第25册,第350页。
⑤宋李畴等撰:《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八引《茅君传》:
“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即西王母也。”
④《太上老君中经》,《道藏》第27册,第142页。
⑨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道藏》第18册,第166页。
宋李唠《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下》引《集仙
录》载:“元始授以万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策,使制召万灵,统
括众真。”《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9册,第44页。
⑩《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篆》《道
藏》第34册,第177页。
⑩宋李唠《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三引《灵书经》:“元始
以龙汉之年撰十部经,告西母日:‘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
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妙经,其篇蔫囫以相示,皆刻金为字,书
于玉简,题其篇目於紫微宫南轩。太玄都玉京山亦具记其
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9册,第171页。
⑩东晋道经《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说《大洞真经》:“一名《九天太真道德经》。……西王母从元
始天王受道,乃共刻《大洞真经》于北元天中,录那邪之国,
灵境人鸟之山,阁梨之岫。”《道藏》第33册,第384页。该
经简称《雌一五老经》,约出于东晋中后期,与《大洞真经》、
《太上素灵洞玄经》并称上清经“三宝奇文”。
⑩《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三所引《灵书经》,即《道藏》
洞真部本文类的《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亦名《洞玄灵
宝度命经》、《洞玄灵书经》、《诸天灵书度命经》,属于灵宝派
的“元始旧经”。
④宋李畴《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三《道部十五仙经
下》引《灵宝经》日:“《素灵洞玄大洞妙经》,即西王母传也。”
◎《上清七圣玄绝经》,《道藏》第33册,第791页。
⑨东方朔:《十洲论》,《道藏》第11册,第54页。
⑦《墉城集仙录叙》,见张君房撰:《云笈七笺》卷一百十
四,第22册,第792页。
⑨孙毂:《古微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
1035页。
⑦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册,第
604页。
⑨王嘉:《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
22l页。
⑩参见宋李畴《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
下》引《集仙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9册,第44页。
◎杜光庭:《广成集》卷十,《道藏》第11册,第278页。
⑧宋李防:《太平广记》卷六《张子房》,《太平广记》,北
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册,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