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凤文化比较研究
李含生,李春玲
从最近几十年来出土的文化遗物看,我国的龙、凤文化具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起源早而流传久远的龙凤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龙凤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能窥见古先民的图腾崇拜、习俗信仰,而且还能看到它们与后来的政治、文学、艺术等诸领域的紧密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七千多处地下文物的出土,给研究者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大批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进入遗物研究的前沿,纷纷著书立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 1994年在濮阳市召开的“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再一次强调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把研究工作推向高潮。中国人对龙情有独钟,甚至自豪地称“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可见龙的精神已渗透到人们的血液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博览众书之余,总觉说龙者专讲龙,说凤者专讲凤,对龙、凤的交叉研究却未见专著问世。事实上,这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譬如,鸟文化的起源比龙文化早,其传播范围也比龙文化宽,作为图腾原型动物比龙更翔实,可其地位却一直下降。原因何在?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出发,对龙、凤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一、龙和凤同出于古先民的图腾崇拜
龙和凤都是古先民的图腾崇拜物。何谓“图腾”?“图腾”一词是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含有“亲属”和“标记”的意义。在原始母系血缘 制时代,古先民由于对自然界存在的一切现 象无法
理解,尤其是对自己的祖先从何而来无根可寻,于 是他们便把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动物、植物和非生命 物体联系在一起,图腾崇拜由此产生。弗累兹说得好:“图腾是初民所迷信崇拜的一类物体,他们相信和这种物体中的各个分子之间有一种密切并且完 全是特殊的关系。”一般地说,居住在山林地带的 人们,多以虎、熊、花、竹、石、云为图腾;而生 活在河流、沼泽、湖泊地区的人们,则多以鸟、猪、蛇、鲵、鳄、龙为图腾。随着图腾崇拜的产 生,古先民的宗教、迷信意识也就接踵而来。他们 认为万物之中必有神灵在主宰,因而把人、神联系 在一起。为把崇拜的物象作为神灵来敬奉,他们契 刻物象,图腾文化也就从此产生。
我国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氏族部族是海岱地区的东夷伏羲太昊部族。传说中伏羲太昊,为母系氏族 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的重要人物,处于渔猎和最初出现农业经济的历史时期。《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即伏羲氏),风姓也,蛇首人身 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左传》也云:“昔者黄帝 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 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 昊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太昊部族以龙为 图腾,其下许多氏族都有以龙为名的氏族图腾。
《竹书纪年》载,庖牺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和黄龙氏等等。
最早以鸟为图腾的,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两岸及南方的百越部族。这一带地区河流纵横,湖泊、泽沼满布,雨量充足,森林密茂,土壤肥沃, 野草丛生,飞禽走兽竞相出没。
1973年,考古工作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考古学家从出土的木构 房屋、石器、骨器及稻谷中认定:早期三、四层, 晚期一、二层,其年代距今为 7000---5000年,大约与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相当。有木构房屋和稻谷,说明吴越古先民早已跨进定居农耕的门槛。尤其是从出土的双鸟朝 阳象牙雕、鸟形象牙圆雕和双头鸟形骨匕看,此时 的吴越古先民已由图腾向图腾文化发展。由此而 推,吴越古先民们的图腾崇拜当在七千年以上。
为什么吴越古先民要把鸟作为图腾?远古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从传说中寻根。现今浙江的武安县、松阳县、东阳县和金华等地区,留下了这类大量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都说到稻谷是麻雀从天上盗来的,所以叫做“盗谷”(稻谷)。麻雀给人们送来了稻谷,是有功之臣,他们当然要敬奉它们。直到解放前,浙江农村还流行 ) 月 !" 日祭鸟的习俗。
究其稻谷能吃的渊源,无疑要比稻谷的发现早得多。是谁最先发现稻谷能吃的呢?是麻雀。传说告诉人们,河姆渡古先民有次捕获到麻雀,放在火上烤,先民因劳累至睡,麻雀被烤过火。待先民醒来时,吃到麻雀胃里被煮熟的饭粒,味香可口。先民从此认识到麻雀能吃,人也一定能吃。于是,他们到麻雀成群结队的野生稻丛中去采集。年长日久发现稻谷掉到地里能生根发芽长出一串串丰实的谷穗,他们开始种植水稻。
水稻一经驯化栽种成功,稻谷成了古先民的主食。据河姆渡发掘的炭化稻谷考证,吴越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1988 年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彭头山出土的炭化稻谷,经碳 14测定,其上限为 9100±120和8000±120年。西方学者说,中国的水稻是从印度引进的。查印度栽培水稻的历史,其上限年代为距今 8500年。以此对照,中国栽培水稻至少比印度早 600年。
正因为吴越古先民最先从麻雀中发现稻谷能吃,所以把鸟作为自己的图腾。
二、龙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图腾和图腾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图腾
只有“亲属”和“标记”的意义,是单一的物象; 图腾文化是用符号将图像画下来,标识精神和物质 财富的总和。从图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腾文化, 远比单一的图腾物象复杂得多。单一的图腾物象不 会有大的变化,而图腾文化却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 变化。譬如鸟图腾,最初只有鸟的形象,而鸟文化 却有强烈的时代感,它将随着氏族疆域的扩大、大 量的迁徙活动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龙凤文化是我国图腾文化中年代最久远、范围最宽广的两大文化系列。它们产生在各自的地域 里,后来由于诸多原因而形成、发展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里。为说明这些问题,有必要分开叙述。
先说凤图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何谓“凤”?《说文》云:“神鸟也。天老曰凤 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 鸳思,龙纹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 翔四海之外 ”许慎所说的这种鸟,不仅今人未见过,就是古先民也不可能见到。幸好,“神鸟” 一词可以引导我们向神的方向思索。既然是神鸟, 那就是非凡人所见之鸟。今人刘城淮先生曾对凤凰 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凤凰是以雉类主体,融合了鹰等许多种鸟的典型形象”,同样道出了地球上从未有过此鸟。
凤凰是古先民有了等级观念后幻想出来的神物。他们从单一的鸟信仰扩展到对百鸟的信仰,又从百鸟中联想到必有王,于是产生了凤。
凤的最初原型动物是“鸡”。《山海经·南山经》云:“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凤凰。”
《尔雅·释鸟》也云,“凤其雌皇”。郭璞注:“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
从雉鸡类发展到宋代凤凰的定型,少说也有五 六千年的历史。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 图,实际就是凤的前身。后人在此基础上,一代代 以幻想逐渐完成凤的形象,凤成为人们最崇敬的 神。
凤凰一经成了古先民的神物,鸟信仰部族必然蔚然成风。中国是个多神教的国度,神物最容易被周围部族接纳。譬如东夷少昊部族,原以龙为崇拜物,自凤鸟文化传入东夷后,少昊改弦易辙,也把凤鸟视为自己的图腾。《史记》载:“挚之立也,凤鸟适至”。就是说,少昊登位时,凤文化已传到了东夷。
纵观全国各地出土的凤鸟遗物,可见鸟信仰的范围遍布祖国各地。为什么鸟信仰的范围会如此宽广呢?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与吴越古先民的迁徙活动紧密相关。据研究,濮越古先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就曾向四方迁徙。他们中有一支从宁绍平 原、太湖流域向山东、渤海湾迁徙,其后裔又向东 北发展。随着氏族部族的扩大,他们的后裔沿着黑 龙江、乌苏里江、蒙古草原、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和四川的路线迁徙。他们中的另一支向 南迁徙,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近几 十年上述地区出土大量鸟文化遗物,就是最有力的 证据。
随着鸟信仰范围的扩大,鸟文化反映到人们的各个方面。首先把凤鸟当作始祖来敬奉的,是商人和秦人,他们都被载入史册和传说。
商部族原活动在东北,以龙为图腾。到契时, 凤信仰已传到这一地区,契被传为鸟所生。《史记· 殷本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 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据郭沫若考证,玄 鸟即凤)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殷墟出土的商器有“玄鸟妇壶”,其器物上刻有“玄鸟妇”三字的合文。据于省吾先生在《略论图腾与宗 教起源和夏商图腾》的文中分析,他认为“壶铭既 为‘玄鸟妇’三字合文,它的含义,是作壶者系以 玄鸟为图腾的妇人。再就壶的形制瑰玮精美考之, 可以判定此妇既为简狄的后遗,又属商代的贵族”。此言较为可信。
秦人先祖大业,也传为鸟所生。《史记·秦本 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 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同篇还 载大业的后裔“孟戏、中衍,鸟身人言”。这虽荒 诞,可却道出秦人也崇鸟。《列仙传》说得更有趣, 说是秦穆公的爱女弄玉,曾与善于吹排箫的 史一同吹箫,引出凤凰,最后两人乘凤归去。
其次,把鸟羽作为衣裳的是东南地区的古先民。《山海经·海外南经》云:“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南方的扶娄之国,当时风 行“缀金玉毛羽为衣裳”。今云南傣族的孔雀舞, 要穿酷似孔雀的衣裳。
再次,把鸟羽作为冠饰的,首推畬族。畬族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畬族姑娘出嫁时要戴凤冠(福建西部的部分汉族也有此习俗),已婚妇女要梳凤凰头,着凤凰衫,穿凤凰裙。鸟信仰传到东北后,古肃慎、契丹、高句丽也流行以羽毛作头饰。曾经与契丹结盟而后被契丹统治的蒙古族,可能受契丹文化的影响,同样以羽毛作头饰。
复次,鸟的艺术造型被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用具、兵器、建筑等方方面面。我们从不同时期的艺 术造型中,可窥见鸟文化发展的序列。河姆渡早期 刻的双鸟图,只是鸟文化的起源,线条生硬粗糙。晚于河姆渡的东夷大汶口文化,从背壶的鸟纹看, 已朝抽象的方向发展,鸟体由线条组成,摆脱了早 期写实的描绘。中原庙底沟出土的鸟纹,又向前推 进一步,其构图为一只在太阳下飞翔的小鸟,寓含 光明、平静之意。甘肃、青海马家窑出土的冠羽凤 鸟纹,其图形与意象结合得颇为紧密。
然而,以鸡鸟为原型向凤凰方向发展的造型艺术,却始于殷商晚期。
殷商青铜器上的凤纹,鸟的头部有一束拖至身后的羽毛,颇似插上孔雀尾的羽毛。此鸟的鸟喙张 开,显得雄壮而威严;凤尾长而有力,极为瑰丽。这是凤形的初次出现。
到了战国时期,从漆画“双凤盘”看,造型生动活泼、自然流畅,给人以强烈的和谐感,象征人民渴望和平。
秦汉之际,仙道风行,秦始皇到处求仙访道, 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与此风相适应,凤的造型更趋 理想化:凤头如孔雀,凤足似鹤腿,凤羽如鳞状, 凤尾长而上翘。整个造型比例匀称,气宇轩昂,神 韵洒脱,真可谓神鸟。
隋唐时期,尤其是盛唐时代,由于经济发展, 外交空前繁荣,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唐人的审美 观趋向丰满,其凤的造型也显得雍容华贵,象征富 贵吉祥。
宋元时代,凤的造型苗条纤细,清新秀丽。这可能与宋人的审美观有关。
自宋以后,凤的造型基本定型:头如锦鸡,冠似如意,喙似鹦鹉,身若鸳鸯,翅如大鹏,足似仙 鹤,羽若孔雀。凤的各部寓有和谐、吉祥、长寿、大展鹏图等涵义。
上面说的是凤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下面谈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何谓龙?《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许慎说的这种龙,谁也没见过。
历史上有许多学者曾悉心研究过龙,都认为龙是古先民们幻想的神物。考古学家张光直在论述商
周青铜器纹饰上说过的一段话,可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他说:“龙的形象如此易变而多样,金石家对这个名称的使用也带有很大的弹性:凡与真实对不上,又不能以其它神兽名称来称呼的动物,便是龙了。
关于龙的原型动物,至今仍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龙的原型动物是鱼、蛇、鳄鱼、河马、蜥蜴、恐 龙等等,有的认为龙的原型动物是云、虹、闪电, 还有的认为是松树、柏树。而闻一多先生却认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显然,这些都是后人的揣摩。从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关系看,我认为龙的原型物可能是闪电。
雷电风雨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先民无法理解这些现象的成因,于是很容易跟原始宗教观念联系在一起。闪电过后,雷鸣雨至,洪水横流,有的地区可能遭受灾难。古先民对此产生敬畏,把闪电当做神来敬奉,祈求消灾降福。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一文中说得好:“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们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成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
前面说过,我国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是东夷太昊部族。当时的太昊部族活动在今山东西部、河北南 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江苏西北部一带地区, 属黄河下游。这带地区常常洪水泛滥,殃及人民。太昊部族把闪电当做龙神来敬奉,目的在于祈求龙 神消灾降福。
现今的中国龙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渐形成的。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龙,出自《周易》。之 后,孔子、韩非也谈论过龙,可他们说的龙与今日 的龙相去甚远。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龙 纹陶器,龙头为桃形,吻部突出,额部有菱形纹, 一头双身,身长微曲。这是中国龙文化的萌芽期。
到了商代,龙的形状又有所变化。刻在玉器和青铜器上的龙纹,有的头部为短吻巨齿的虎头,有的似猪头,有的似鳄鱼头。殷商妇好墓出土玉器上的龙纹,头部似虎头加角,蛇躯,有两足。在同一墓穴中出土的屈体龙纹,头似泥鳅,无角无足。
周代初期,从玉雕的龙形看,基本上保持了商代龙形的特点。到周穆王时,周人对龙进行大胆改革,朝抽象化的方向发展,头、身、足、尾纠缠在一起,形成图案式,难于辨认。西周晚期刻在钟上的龙纹,龙头转向腰部,呈 形,头部有长而上翘的鼻子,鼻后有后掠的长冠,有人称为“花冠象鼻龙纹”。
龙的真正定型期是在汉代,这可能与刘邦自称为龙所生有关。汉代龙纹风行全国各地,器物、壁 画、墓葬随处可见。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彩 帛画,其龙为长角、尖耳、兽 足、蛇躯,齿、须、鳞、鳍甚至肘毛都很完备。尤其是后汉学者王符提 出的龙有九似,更进一步把龙的形象具体化。他说:“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 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此后,画龙 者基本上都被框在这个模式里。
有汉一代,其龙造型艺术的总体特点是:威武,充满活力,具有气壮山河的精神气质。这无疑与汉王朝的东征西讨有关。
唐代,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这给龙文化的完全成熟提供了物质条件。
唐代的龙纹被广泛应用到器物和墓葬上,造型 千姿百态,技巧闲熟。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窖藏的龙凤纹银碗,碗外腹部刻葡萄忍冬卷草纹, 碗足内部刻一条蟠龙,形似曲身飞舞,栩栩如生。
1973 年,出土于陕西三原县李寿墓中石椁上的石刻龙纹,形体粗壮,口吐云雾,势如腾云驾雾。
1982年,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金盒上刻的龙纹, 布局匀称,形似手舞足蹈,呈现出欢乐愉快的气 氛,反映了时代精神。
到了宋代,龙纹朝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艺术感染力很强。今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青铜双龙纹菱花镜,双龙昂首相对,身躯卷曲呈升降状,下有粼粼水波,水中浮游着一只小龟,水波上的香炉冒着青烟。显然,这是在宗教信仰支配下的吉祥图案。
宋代龙纹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玉石,金银、铜器、陶器、瓷器、丝织品和建筑构件上,都留下 了大量的龙纹。从多数出土的龙纹看,宋代的龙纹 已逐渐摆脱先前作为神物构图的那种模式,给人以 纯艺术的感受。
元朝虽为蒙古族所建,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 元龙达到了空前未有的艺术水平。元龙注重构图的 意境,衬景和主体配合适当,龙的形象清秀飘逸, 龙的姿势舒展轻灵。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元代青玉镂 雕花草龙纹带饰,雕镂着一条五爪蟠龙,周围是盛 开的牡丹花,构成吉祥富贵的意境。整个画面给人 以祥和之感。
明代,朱元璋也像刘邦一样,用龙来神化自己。凡帝王的衣食住行,都用龙纹来装饰。明代龙 的形象,趋向威严、端庄。故宫明代“二龙戏珠” 石雕升阶图,双龙目光炯炯有神,须发竖扬,张开 大口似要怒吼。清代的统治者为满族人,其先祖可追溯到东北 肃慎的古氏族。入主中原后,为巩固其统治,把龙 文化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龙旗、龙袍、龙椅、宫殿建筑、玉器、漆器、瓷器乃至金银首饰,无不 留下龙纹的印记,真可谓龙的全盛时期。总之,中国龙文化萌芽于夏朝,形成于商朝,定型于汉朝,完善于唐朝,这就是龙文化发展的脉络。
三、龙地位上升、鸟地位下降的原因
前面说过,鸟文化和龙文化都曾经有过各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可随着时代的推移,鸟地位却在下降,龙地位却不断上升。原因何在?下面谈三个主要方面(一)华夏族的形成以及后来汉民族共同体的扩张,使龙文化有传播的广阔天地。汉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的融合戎狄蛮夷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远在七八千年前,生息繁衍在今甘青高原天水一带地区的始祖母华胥氏,以花为图腾,后人称华族(华与花同义)。到夏代启时,华族和夏族融合而成华夏族,这就是今称“华夏”的由来。汉代,华夏族的后裔刘邦将“华夏”更名为汉族,汉族之名沿用至今。
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华夏人就一直在开疆扩 土。黄帝是华胥氏族的后裔,为少典氏所生。《国 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就是今人称“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炎帝、黄帝是同时代的两大部族,有着世代联姻的密切关系。《国语》所载的“黄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说明他们都有各自的地域。后来,黄帝向偏东北方向扩展,炎帝向黄河偏东南方向扩 展。这一历史时期,正是我国许多地区的氏族进入 部落联盟的新时期,各部落联盟为取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战事频繁。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 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 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 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驱虎,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 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 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 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黄帝战败炎帝,据有炎、黄两大集团的地域, 成了华夏集团及后来汉族的主要基地。
黄帝与蚩尤之战,是黄帝部族与东夷部族之间的争斗。东夷集团地处黄河下游,其气候、地理条 件都比黄帝部族优越,经济和文化也远远超前。当 时的黄帝部族还处于半农耕、半游牧时代,而东夷 集团已进入“蚩尤作五兵”的铜器时代。黄帝战败 蚩尤后,黄河中、下游的大片土地成了黄帝的势力 范围,两大集团的经济、文化发生了撞击、重组, 不少史家称这一时期为“黄河文明的曙光”。
黄河南北归属黄帝集团,龙信仰成了两大集团共同的神物。这两大集团的结合,不仅为两大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前提,而且还为后来向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的扩展开辟了前景。尧、舜、禹伐三苗,是华夏势力范围扩张的继续。
三苗活动在长江中游,他们创造了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尧时,三苗势力相当强大,对尧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尧与三苗“战于丹水之浦”,就是要消除其隐患。然而,当时的三苗虽然受到严重 打击,其势却仍然不衰。舜继位后,继续伐三苗, 三苗仍未彻底被征服。直到禹继位后,因三苗地区 出现特大天灾,内部大乱,禹趁机联合东夷攻伐三 苗,三苗才彻底失败。《墨子·非攻下》载:“苗师 大乱,后乃遂几。”
华夏集团把势力范围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又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发生撞击、重组,构成了华 夏、东夷、百越文化的大组合,形成中华民族文化 的主流。此时,原以鸟信仰的百越部族,也接受了 龙文化。
到汉代,汉王朝的势力南至交趾(今越南),北至蒙古,西至新疆,龙信仰传播到这些地区。这 是龙地位上升,鸟地位下降的原因之一。
(二)帝王的推波助澜,使龙的地位上升。龙 成了帝王的象征,始于汉刘邦。在这之前,黄帝敬 奉龙,只把它当做“乘龙归天”的工具。禹时,龙 仍然是他的助手和工具。神话中有“禹治洪水时, 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龙帮助禹治水而后又成了他的坐骑,敦煌旧抄《瑞应图》引《括地谱》有载:“禹平天下,二龙降之,禹御龙行域外,周遭而还。”只有到了汉代,汉刘邦把自己的身世与龙联系在一起,龙才成为帝王的象征。龙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后继者频频仿效。刘邦的儿子代王,也传为其母薄姬因“苍龙居吾腹”而生。唐初,由于龙象征皇帝,为保持其尊严,有人提出皇帝以外不准用龙纹作装饰,龙被皇帝所垄 断。后来宋、元、明、清诸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自居。由于一代代帝王的推波助澜,龙地位节节上 升,凤成了帝王的附属,凤冠戴在皇后的头上。 (三)社会力量的拥戴,使龙文化有稳固的社会基础。龙,本来就是古先民敬奉的神,它来自广大人民的宗教意识。随着阶级的产生,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龙逐渐为统治者所垄断。然而,不管统治者采取任何手段垄断龙纹,龙纹却始终在民间广为流传。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为强化龙纹专为帝王所用,曾明文规定街市、商店不得织造或贩卖日月龙凤纹的缎匹。公元 1273 年(至元十年),又明令:“中书省咨照得,先由诸人织造销金日月龙凤缎匹纱罗,街下货卖号虽曾禁约,切恐各处官司禁治不严,今议得,若自今街市已有造下挑绣销金日月龙凤肩花并缎匹纱罗等,截日纳官,外实支价。已后诸人及各局人匠私下并不得再行织绣、挑销、货卖,如违除买卖,物价没 官,仍 将 犯 人 痛 行 治罪。”
以此法律明文禁止民间不能用日月龙凤纹,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但是,数千年来已深入人心的日月龙凤纹,却不以帝王的意志为转移。禁而不止,屡禁不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元代,手工纺织业和刺绣业,照样大量出现龙纹,商客们也照样贩卖。此不可挡之势,逼得元统治者不得不让步,规定五爪龙为皇帝所专用,三爪、四爪龙可在民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