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龙凤文化探微
赵会莉
一、龙凤文化概述 龙凤起源于我国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龙凤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殷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龙”“凤”二字。龙是古人将蛇、鱼、鳄、蜥蜴、马、牛、鹿等动物和云、雷电、龙卷风、虹霓等自然现象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龙在中国有着很广泛的影响,古代君王都喜欢把自己说成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一般老百姓也都乐意把自己说成是龙的传人。凤,是古人将锦鸡、鸳鸯、大鹏、仙鹤、鹦鹉、孔雀等动物和太阳、风等自然现象多元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神鸟,居百鸟之首,是古代祥瑞的象征。 龙取材的对象大多喜爱阴凉、潮湿,并且和水关系密切;其天象如云、雷电、龙卷风、虹霓等,也是和阴雨有关的天象,所以说龙在形成初期,基本是属“阴”的。凤的取材对象主要是禽鸟,禽鸟大多喜欢阳光和温暖的地方,所以说凤在形成初期是属“阳”的。也就是说,凤由阳转阴之前,它的地位并不比龙低,这个过程是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的。和帝王把自己比作龙的时间相一致,龙开始吸纳凤的特点,龙生出了健壮而美丽的翅膀,长出了尖利的鹰爪,有了“飞龙在天”的美姿。我们注意看汉代后的图案,如果是龙凤在一个画面上,基本是龙居中居上,而凤则居下,在造型也是龙的画面占的空间要比凤大。 经过几千年的吸纳和演进,龙已经具备了通天、降瑞、神威和善变等神性,龙的这种特色遂被帝王们拿来比附、象征自己。从秦始皇开始把龙说成是自己的祖先,历代帝王争相仿效,纷纷把自己说成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自此,龙也就成了帝王的象征。随着帝王们把自己比附成龙,皇后嫔妃们就开始称凤了。其标志就是秦始皇让后宫嫔妃穿凤头鞋、戴凤钗,凤便成了皇后的象征了。
龙凤相配的情形,也广泛地在民间流传,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的民俗文化中都有它活跃的身影。在中国传统图案“龙凤呈祥”中,龙是飞龙,龙口大张,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欲飞,举目看龙。在龙凤的周围是朵朵祥云,充满了祥和温馨的气象,其寓意阴阳和谐、婚姻美满幸福,龙凤图也揭示了自然和人类都要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龙凤作为氏族图腾的形象,在《诗经》中也有生动而具体的描写,并且保留着原始图腾的精神内核,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二、《诗经》中的龙凤文化 有学者研究说,龙是夏民族的原始图腾,因为有神话记载说“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在《拾遗记》中:“至夏代养龙不绝,因以命族。”这些记载都充分说明龙是夏族的族徽或者图腾的标志。周代继承夏族的传统,也同样有尊龙的观念。在《诗经》的《秦风·小戎》中“龙盾之合,鋈以艘勒。”在《毛传》中对“龙盾”的描述是“龙盾,画龙其盾也。”朱熹在《诗集传》中云:“盾,干也,画龙于盾。合而载之,以为车上之卫,必载二者,备破毁也。”因此,“龙盾”,指画有龙纹并具有防伪作用的盾牌,两两相连,防止破坏。盾牌上绘龙纹,也是周人对龙的崇拜和信仰。他们认为龙神通广大,有通天的本领,凭借龙的威力可以鼓舞和激发将士的斗志;同时,龙又是祥瑞的神物,可以保佑战士的平安,顺利取得战争的胜利。这首诗描绘的是秦襄公和西戎作战时的情景。 《鲁颂·弱宫》中“龙旃承祀,六辔耳耳。”意思是载旗前去祭祀,六缰柔软手中轻控。“龙旃”,就是龙旗。《周礼·春官·司常》中说“日月为常,交龙为旗”,描绘的就是二龙相交画在旗帜上。我们知道,旗帜是一个国家或集团的主要标志,旗帜上的图标更是一个国家或集团的精神象征。杜预在《左传》的注说“旗,表也,所以表明其中心”。所以,无论任何国家或集团都非常重视旗帜的颜色和旗标的选择。从周代的文献和《诗经》的记载看,周代是个崇白尚红的年代,所以旗帜的颜色选择的是红色和白色两种,旗标图案也多是双龙交汇。在《诗经》中的《周颂·载见》“载见辟王,日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龙旂”,指画有交龙的旗,旗竿头系铃;“阳阳”,形容颜色鲜亮。这里描绘了周成王率领文武百官祭祀武王时,打着绘有交龙图案色彩明亮的旗帜,而且旗玲叮当作响,好有气派的一个宏大场面。《商颂·玄鸟》中“龙旂十乘,大糟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此诗是祭祀殷高宗武丁的颂歌,十面龙旗迎风招展,场面宏大,气势雄伟。 周人认为龙属于天神,可以给人间带来幸福和吉祥。他们不仅有视觉上的审美价值,更有远古图腾崇拜的意味和尊龙的习俗,具有特殊的意义。 《大雅·常武》中“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龙,但将天子的威严、震怒和雷 、霆连系起来 ,已经有了天子和龙的雷霆联系起来的意蕴了 。同样 ,在 和 《诗 经 》同 时 代 的《易 经 》中也提到了“‘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以龙来比喻君德,龙的象征意义就很明显了。后代的 “龙颜 ”、“龙威 ”等词语可能就出于此 。 可是 ,在《诗经》中没有对龙实体以及特性的具体记载 ,虽然龙字多次出现 ,但都不是作为动物的龙的描写,最多的是和龙有关的 龙旗和龙纹的记载 。说明至少在《诗经》时代 ,作为大型动物的龙 ,已经不存在 了 ,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只是龙作为一种民族记忆和文化 精神的象征 。 在古人的观念中,凤凰与太平盛世相关,而与乱世无缘。他们认为 ,只要天下治理得好 ,一定会有凤凰出现,它前往的地方,一定文治德政非常显著。《国语 ·周语》“周之兴也 ,鹭 鹜于岐山 。”注日“鹜鹰,风之别名也。《诗 云 ‘凤鸟呜矣,于彼高冈。”,鹜鹜是凤类禽鸟 ,传说周族兴盛的时候,这种鸟就曾经出现在西周京城附近的岐山,因此它是源于西周盛世而来,凤凰是把太平世界作为自己栖息的场所。 这种意蕴在《诗经》中也有充分的反映,《大雅 ·卷阿》中,“凤凰于飞 ,翱翔其羽,亦集爰止 。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 ,媚于天 子 。凤凰于飞 ,翔翔其羽,亦傅于天 。蔼蔼王多吉人 ,维君子命 ,媚于庶人 。凤凰鸣矣 ,于彼高冈。梧桐生矣 ,于彼朝阳。摹萃萋萋 ,雍雍喈喈。”这里以凤凰比周王 ,以百鸟比贤臣 。诗人以凤凰展翅高飞,百鸟紧紧相随 ,比喻贤臣对周王的拥戴 。以高冈梧桐郁郁苍苍 ,朝阳鸣凤宛转悠扬,渲染出一种君臣相得的和谐气氛 。凤凰是吉祥之鸟,它品行高洁 ,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赵沛霖先生认 为“**于飞”鸟类兴象的诗篇 ,多和怀念祖先和父母有关,如在《邶风 ·燕燕》中“燕燕于飞”既是 ,和《商颂 ·玄鸟 》一样 ,都是民族图腾崇拜和怀念祖先的描绘 。周灭了商 ,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及风俗习惯的相互融合和渗透 。故《大雅 ·卷阿 》中未免会有商 民族鸟图腾崇拜 的残余及歌咏方式 。闻一多则先生指出:“三百篇中以鸟起兴者,亦不可胜计 。 其基本观点 ,疑亦导源于图腾 。歌谣中称鸟者 ,在歌者之心理 ,最初本只自视为鸟,非假鸟以为喻也 。假鸟为喻 ,但为一种修辞术 ;自视为鸟 ,则图腾意识之残余 。历时愈久,图腾意识愈淡,而修辞意味愈浓 。”这里说的是修辞意味要浓于图腾的意思 。 《诗经》时代虽然距离母系氏族相当遥远 ,但翻阅《诗经》 ,未免仍可发现远古的图腾崇拜在人们心理的余绪 。学者郭丹曾在论述《诗经》龙凤文化时说 “古代中国并非只有一个统一的图腾,商周人以鸟为图腾,赢姓秦人亦以鸟为图腾,原始时期的夏人以蛇 (即龙 )为图腾 … … 就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远古华夏各氏族各部落经过不断兼并、融合,其图腾也不断演变融合,最后形成以龙凤这一抽象物为主的图腾 ”,《诗 经 》中写到的龙凤 ,已经不仅仅是远古时期先民的图腾崇拜的符号 ,更多的是 “成为一种祥和吉泰、繁荣、贤明、睿哲的象征物 。龙与凤凰这种象征物 。一旦作为主导意象在特定的作品中形成,它可以由别的诗人按照个性化的独特方式被反复运用 。于是 ,我们看到后世的作品中从龙、凤原型中演变出来的异彩纷呈的象征形态。”从远古先民对龙凤原型图腾崇拜和信仰到象征图腾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三 、结论
二、《诗经》中的龙凤文化
有学者研究说,龙是夏民族的原始图腾,因为有神话记载说“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在《拾遗记》中:“至夏代养龙不绝,因以命族。”这些记载都充分说明龙是夏族的族徽或者图腾的标志。周代继承夏族的传统,也同样有尊龙的观念。在《诗经》的《秦风·小戎》中“龙盾之合,鋈以艘勒。”在《毛传》中对“龙盾”的描述是“龙盾,画龙其盾也。”朱熹在《诗集传》中云:“盾,干也,画龙于盾。合而载之,以为车上之卫,必载二者,备破毁也。”因此,“龙盾”,指画有龙纹并具有防伪作用的盾牌,两两相连,防止破坏。盾牌上绘龙纹,也是周人对龙的崇拜和信仰。他们认为龙神通广大,有通天的本领,凭借龙的威力可以鼓舞和激发将士的斗志;同时,龙又是祥瑞的神物,可以保佑战士的平安,顺利取得战争的胜利。这首诗描绘的是秦襄公和西戎作战时的情景。
《鲁颂·弱宫》中“龙旃承祀,六辔耳耳。”意思是载旗前去祭祀,六缰柔软手中轻控。“龙旃”,就是龙旗。《周礼·春官·司常》中说“日月为常,交龙为旗”,描绘的就是二龙相交画在旗帜上。我们知道,旗帜是一个国家或集团的主要标志,旗帜上的图标更是一个国家或集团的精神象征。杜预在《左传》的注说“旗,表也,所以表明其中心”。所以,无论任何国家或集团都非常重视旗帜的颜色和旗标的选择。从周代的文献和《诗经》的记载看,周代是个崇白尚红的年代,所以旗帜的颜色选择的是红色和白色两种,旗标图案也多是双龙交汇。在《诗经》中的《周颂·载见》“载见辟王,日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龙旂”,指画有交龙的旗,旗竿头系铃;“阳阳”,形容颜色鲜亮。这里描绘了周成王率领文武百官祭祀武王时,打着绘有交龙图案色彩明亮的旗帜,而且旗玲叮当作响,好有气派的一个宏大场面。《商颂·玄鸟》中“龙旂十乘,大糟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此诗是祭祀殷高宗武丁的颂歌,十面龙旗迎风招展,场面宏大,气势雄伟。
周人认为龙属于天神,可以给人间带来幸福和吉祥。他们不仅有视觉上的审美价值,更有远古图腾崇拜的意味和尊龙的习俗,具有特殊的意义。
《大雅·常武》中“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龙,但将天子的威严、震怒和雷 、霆连系起来 ,已经有了天子和龙的雷霆联系起来的意蕴了 。同样 ,在 和 《诗 经 》同 时 代 的《易 经 》中也提到了“‘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以龙来比喻君德,龙的象征意义就很明显了。后代的 “龙颜 ”、“龙威 ”等词语可能就出于此 。 可是 ,在《诗经》中没有对龙实体以及特性的具体记载 ,虽然龙字多次出现 ,但都不是作为动物的龙的描写,最多的是和龙有关的 龙旗和龙纹的记载 。说明至少在《诗经》时代 ,作为大型动物的龙 ,已经不存在 了 ,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只是龙作为一种民族记忆和文化 精神的象征 。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 。今天 ,我们追寻这些原始意象的意 蕴 ,对于理解《诗经》中的社会背景,探寻某些物象所保留的传统意念色彩,或许不无裨益。《诗经》记载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周人的社会生活,从周代的双龙交汇旗帜图形,可以 想见当时人们对龙的崇拜 。虽然当时作为远古大型动物的 “龙 ”早已不复存在 ,但龙已经作为一 种文化符号永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龙的奋进有力 、勇武强健 、众象融合等精神和文化却被继承下来 ,而且这种精神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积淀,逐渐融汇成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激励华夏 民族 的子子孙孙不断奋勇前行 。我们研究龙凤、绘制和张贴龙凤图案 、建设龙凤坛的意义 ,就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的精神 ,愿人类和自然都能和谐地栖息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